苏月秋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
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开创了大规模跨洋航海的宏伟业绩,推动了世界闻名的文明交融,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我国领导人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温家宝等曾多次对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和贡献进行论说和评价。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角,多次在国际外交中提及,成为我国与各国友好交往中的“中国名片”。在郑和下西洋616周年之际,本文梳理近年我国领导人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评论,从语境考察中探讨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2013年8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访的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举行会谈:
中肯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率远洋船队多次访问肯尼亚。中方愿同肯方共同努力,发展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2013年8月19日电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
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都到访印尼群岛,足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
——新华社雅加达2013年10月3日电
2013年10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共同出席中马经济峰会。习近平在致辞时说:
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曾五次驻节马六甲。39年前,马来西亚在东盟国家中率先同新中国建交。马来西亚有句谚语,叫“切水不断”,用它来形容中马传统友好关系再恰当不过了。
——新华网2013年 10月4 日电
2013年10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吉隆坡会见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时讲:
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五次驻节马六甲,成为中马友好交往史上一段佳话。抚今追昔,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讲信修睦,致力于同马来西亚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新华社吉隆坡2013年10月5日电
2014年5月15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 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
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
——《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02版
2014年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发表题为《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的署名文章:
中国和马尔代夫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率领船队两度到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优素福也三次派遣使者来华。
——中新网2014年9月14日电
2014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
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有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的历史纽带,有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更有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
——《人民日报》2014年9月17日02版
2014年9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
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六抵印度,带去了中国的友邦之谊。
——新华网新德里2014年9月18日电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
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
——新华社北京2014年9月24日电
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演讲:
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扬帆远航,多次到访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馆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以纪念这一伟大事件。
——新华网新加坡2015年11月7日电
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马来西亚多家媒体发表《历史的航道 崭新的坐标 扬起的风帆》的署名文章:
中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商贸往来可以追溯到公元纪年之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五次到访马六甲,在中马两国史书上留下丰富的记载,三宝山、三宝井和许多美丽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首先归功于郑和当年的“有所为”。据记载,他在这里敦睦邦交,发展贸易;帮助当地军民修筑城墙,驱逐海盗,平息冲突,维护海上安宁;传播农业、制造、医学等生产生活技术。
从后世的角度看,中马交往这段佳话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郑和的“有所不为”。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来到这片富庶之地,并没有搞掠夺,也没有搞扩张,更没有搞殖民,留下的是当地传颂了几个世纪的善举和义举。不仅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实现了“己欲达而达人”。郑和维护正义、兼济天下的事迹,正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区国家绵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财富与文化基因。
真诚、友好、互利、共赢,这是郑和时代就已开启的中马关系历史航道,是两国乃至本地区各国人民的民心所向和时代潮流,也是我们都要继续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中国政府网www.gov.cn,2015/11/21
2016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报》发表题为《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的署名文章:
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盛赞所到之处“民风和美”,“诚为极乐世界”。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6/1/22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新华社北京2017年5月14日电
2018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加坡会展中心出席第13届东亚峰会发表讲话:
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亚洲地区以德睦邻、和平共处的友好传统。
——新华社新加坡2018年11月15日电
2018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莱《婆罗洲公报》《诗华日报》《联合日报》《星洲日报》发表题为《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的署名文章:
中文两国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文莱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中国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这条海上纽带互通有无,谱写了相知相交相亲的美好篇章。郑和率领船队两次途经文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友谊,被文莱民间亲切称作“郑和元帅”。斯里巴加湾市的“王总兵路”和蒲公墓,中国南京市的泥国王墓,都见证了两国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01版
2018年1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菲律宾《菲律宾星报》《马尼拉公报》《每日论坛报》发表题为《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的署名文章:
中菲隔海相望、一衣带水,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舟舶相继,商使交属”。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多次到访马尼拉海湾及维萨亚、苏禄等地,传播友谊和合作。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0日01版
2019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举行会谈:
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5日01版
2020年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吉隆坡举行的2020“中国马来西亚文化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贺词: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邻居,传统友谊跨越千年。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到访马六甲,同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成为中马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华社北京2020年1月19日电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所到出访国家,尽显大国外交风采,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多次引用郑和下西洋事例来表明中国政府一脉相承的和平外交理念。其中2013年和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提到郑和分别有4次和5次之多。郑和已经成为国家宣扬中华民族和平外交的一张重要名片。
从近年我国领导人发表郑和下西洋评论的活动地点来考察,涉及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文莱、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沙特阿拉伯、肯尼亚等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几乎覆盖郑和远洋航线所经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沿线国家。2014年9月16日,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之际,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向习近平赠送了藏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拓片。该碑是中国与印度洋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是在同一海洋背景和文化氛围之中产生的文化共生现象”,说明了郑和对各国各种文明的尊重和包容。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曾说过,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竖立及其600多年后的发掘保护过程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最好的证明。
近年我国领导人在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利用公开讲话、会谈会见等场合讲述郑和故事,并在当地主流报纸上刊发署名文章,详细阐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方向,使各国国家元首到民众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外交政策,更加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更积极参与到与中国的合作中来。2015年1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马来西亚主流媒体撰文时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追溯郑和船队传播友谊的历史,讲述双方人民互帮互助的佳话,并在马六甲参观郑和文化馆并与当地民众互动交流。李克强总理大谈郑和,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本来就是中国与马来西亚甚至是与东南亚国家历史联系的见证;另一方面,郑和的‘有所不为’也正与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发展外交理念相契合。”
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邦交理念,以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开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海洋强国和文明大国的风范,使中华文明体系走向世界,也即是具有国际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进行的外交活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习近平主席及李克强总理对郑和精神的宣扬,“体现了他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基本方针及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以和为贵”“协和外邦”的仁爱之心。”
我国领导人之所以多次论郑和,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友好联系的见证。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统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面对汪洋大海,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船队总航程不少于三十万公里,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船队在造船技术、船队规模、航海技术等方面,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坚持睦邻友好的宗旨,与所到国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在与亚非各国的商贸往来中,他坚持互惠互利,为促进国际贸易作出了贡献。郑和热心传播中华文化,与所到国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明初郑和下西洋秉承的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深深扎根在“和合文化”的土壤中;“宣德化、柔远人”“厚往薄来”源于《礼记•中庸》;“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脱胎于《礼记•礼运》。194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是我国海上对外交往时代的顶峰,“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332所到之处播撒下友谊和善意的种子,收获的是互惠互利的果实,因而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郑和下西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和文明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郑和下西洋表现出的中华文明体系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思想,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能够得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欢迎和支持,郑和下西洋“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强国展现出来的泱泱大国风范和经验,是十分值得重视和发扬光大的。”
郑和航海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给沿岸各国带来更多的实惠,促进政治、经贸、文化多方面的合作发展。2020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吉隆坡举行的“中国马来西亚文化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贺词表示:“希望双方以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扩大文化交流,深化旅游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续写两国友谊新的佳话。”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外领导人通过重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对促进双方文化旅游合作和贸易发展,意义深远。
总之,21世纪海上丝绸丝路旨在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发动沿线国家和民族共同打造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郑和下西洋和平外交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除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外,更需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之间需要多话和交流,不要排斥和取代。我们需要以郑和下西洋为榜样,将郑和精神融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