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克什克腾旗农牧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要求以及为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人们开始聚集到一起进行生产活动,因此,城市就此而诞生,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的缺失和相对于传统农业更高的收入方式,导致了农村的人口流失和发展滞后。在这种背景影响下,为了解决农村的发展危机和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有关的改革政策来应对。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治理体系,互不干涉的局面以及工业生产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局势,在此情况下逐渐构成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城乡经济双重化不仅影响了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而且也使城市的带动能力降低。城市一级的发展严重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包括前期强调缩小发展水平的差距再到如今的一体化发展,这些相关的措施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同时推动,在强调共同发展的同时,将发展重心侧重于农村的发展,不断发掘农村的发展潜力,再强调城市的发展水平。不断地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距离,构建一个“发展水平繁华、居住环境舒适、风俗习惯文明、治理措施合理、生活水平高质量”城乡融合的新局面,强调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形成城乡因素自由流动的健康、畅通的通道。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因素和资源的平等交流。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有助于形成农业发展为城乡差距缩小持续发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良性格局。因此,探究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概念,是指利用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使其向现代农业变迁的过程,体现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经营管理、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现代化。相关研究从不同尺度测算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讨论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并细化为农业现代化与文化资源、人力资本、区位交通的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而农业现代化问题实际上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应从城乡关系中深化对农业现代化认识。我国城乡关系从分立走向一体和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旨在通过建立城乡共建共享和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体制,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强调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融合,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驱动力,展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转型和重构问题。总之,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体两面。
关于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关系的研究,理论层面认为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城乡协调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城乡互动与融合对农业发展、乡村本土性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实证层面,程莉和刘志文通过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郜亮亮和杜志雄运用协整检验方法证明了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是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的长期稳定关系。总体来看,国内外对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的理论内涵及水平测度已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关系。但仍然有改进之处:一是在检验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关系时,用于测算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水平的指标选取略显单薄,尚不能综合反映其发展水平;二是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异质性较强,研究尺度需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法应充分考虑区域地理因素;三是如何区域差异化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研究目前较为匮乏,研究内容尚需深化。
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目前规划建设的主要改革措施。在此措施实施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之后,我国的人均GDP得到了明显的增加,总产值达到了70 654 RMB,其中第三产业占52.8%,进而加强我国逐步实现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发展意识,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改善,国家发展了各方面的小康社会建设,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步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最新部署。因此,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城乡发展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让城乡发展成为交错相融、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就要着力破解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农民收入增长态势不稳固等问题。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要推动城乡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数字农业和创新技术,加快乡村经济转型。要改善城乡劳动力配置,拓宽高质量就业渠道,以人才资源激发乡村活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头戏。当前,城镇化领域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我们必须发扬优势,补齐短板,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省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等,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带动一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抓好“三个一批”活动,加大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互动、融通互补。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城乡发展视为一个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还应重视城乡之间的分工差异和功能特征,要从我省各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发展中时时从农民角度出发处处为百姓着想,稳妥把握、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久久为功,才能做到一体发展、全面进步,最终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果落实到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1.加强组织保障是关键
建立了“旗级协调、镇、街道具体推进、村级组织实施”的工作体系,落实三级(旗、镇、村)书记,掌握改革,分解任务,落实各级职责。加强部门分工合作,形成改革协同作用。
2.建立和完善体系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步骤
为推进改革工作的标准化运作,各县产权改革办公室统筹改革方法:首先进行的是政策的改革和实施,由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组织人员进行主要的指导工作、组织成员实施工作计划。
3.抓好宣传培训促提升
一是发动宣传、营造氛围。相关村落建立有关工作的宣传栏,张贴图文结合的宣传海报,改革工作流程图、政策文件等材料,发放宣传手册,让镇街、村居干部、群众全面充分了解、认知改革有关政策,提高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积极参与、支持改革开放。二是业务培训、提高水平。组织人员深入各镇街调查村民的具体收入水平、调查组织人员的身份信息,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
4.全面摸清家底,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对全体农户进行资产清算工作,将已完成的清产核资工作数据全部录入管理系统。为确保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经各县、乡镇、村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开会表决同意,聘用会计公司负责村里清产核资工作。
城乡区聘请专业的律师,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实操过程是合法合理的,并且为改革措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流程图,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在整体的发展方面来说还是不太理想。主要还是因为相关的人员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不够了解。强调城市农村、工业和农业的理念仍然存在。现代化国家的主要发展目标和要求是强农业重工业,但想要彻底实现现代化是确保城乡的协调发展。然而,研究发现,无论是政策供给、制度设计还是现实,都更关注城市和工业发展的趋势,更重视城市化的重要性,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仍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更多的资源流向城市,农村发展缺少内在动机和振兴农村的主要意识。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反映在一体化上,从而对城乡发展规划有了更高的标准,不仅反映在规划的话语上,而且反映了科学规划、统一、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科学规划和后期扎实的实践,不仅要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还要实现城乡经济、公共服务、居住环境水平的提高。例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和互动性,其中包括整体的园林建设、整体生活环境、垃圾分类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发展。
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城乡划分的双重制度仍然存在,这制约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小城镇户籍自由化,但户籍附带的各种福利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仍然享受差异化待遇,一些小城镇就业机会少,生活成本高,但是一些农村户口的村民仍然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因此,在户籍的转换过程中工作并不顺利;农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农业发展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作用。从资源配置的市场发展程度来看,城乡一体化因素的市场并不完善,制约了城乡平等交流,难以提供支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所需的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主要生产因素。
首先,城乡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现代化制造业、和高质量的服务行业都无一例外发展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而农村产业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农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观念都与城市产业发展脱节,城乡产业联动困难,从服务业发展看,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服务水平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特别是缺乏产品销售、物流运行、银行金融、各种咨询服务、以及中介服务。其次,城乡一体化整体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不够。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都是农村为城市提供的,这使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合作方式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者,农村治理能力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动力薄弱,制约了农村内生潜力的发挥。
与目前任何一个现代的农业国家相比,我们的土地更多,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受到土地系统的制约程度限制。但是目前我国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并不存在竞争力,农业农村的发展得不到及时的提高,对于生产力来说就不会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从而导致农业人口的收支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其次,生产技术的落后也是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利于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如果想要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加大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从:技术水平、生产设备、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入手,这就需要城市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了实现城市和乡村互帮互助的和谐发展目标,促进整个社会高质量的水平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生产水平现代化的路径必不可少。
实现乡村的振兴需要从自然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入手。减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优先发展农村的战略目标。城市和乡村一体化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仍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城乡一体化意识,对工作内容的了解不够全面,不能正确领会和实施,而错误地理解为改善城市化发展,忽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发展相对落后,资源逐渐减少。
在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措施实施过程中,首先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同胞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正确指示并积极配合相关的政策,同时,也要制定更加有效、有利的科学发展计划,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产业更加有效融合,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当下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现状,组织农村人口积极配合和支持相关政策,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城市的相关政策和帮扶下,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