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敏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对着严峻的海运形势。面对国内积贫积弱、国际形势紧张的局面,我国采用的是以“生存”为底线的海洋经济政策,将走向海洋看作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高度重视发展海外贸易。而对外贸易则要以通畅海洋交通为基础,因此我国十分关注港口、船舶和航运建设。
1951 年8 月,国家开始修建天津港。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952 年10 月17 日,天津港对外开港,疏通了华北地区的海运通道。在天津港口开港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就到港口进行考察,并提出建设更多、更大港口的期望。1954 年4 月21 日,毛泽东在秦皇岛港口视察时指出要增加港口数量,以此来发展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威胁,我们一直重视“海上长城”的建设,而对“海上铁路”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1958 年随着安全形势的转好,我国开始重视“海上铁路”建设。建设“海上铁路”,首要任务便是发展造船工业,然而当时我国船厂大都处于“修船繁忙、造船停顿”的状态。为改变这种状态我国组织指导全国各地船厂开始发展独立的造船工业,其中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承担着实施研究、设计建造世界先进水平的万吨杂货船的任务。
“海上长城”与“海上铁路”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哲学思想的对立统一。“海上长城”的建设维护了我国领土主权,为“海上铁路”的建设提供安全的海洋环境,“海上铁路”的建设则促进了我国海上贸易,为“海上长城”的巩固提供了物质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海轮吨位仅占当时世界海轮吨位的0.3%,对外海运则近乎空白。为加强与世界的联系,1951 年中波合资创办的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宣告成立,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也由此开始。随后我国提出发展中国自营远洋运输的设想,1961 年我国购买了1 艘已经报废的8 944吨的客货船,并由此成立了“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拉开了中国远洋航运发展的序幕。
由于台湾海域被封锁,中国南北航线被分割各自运营,中国航运要想发展走向世界,首先是要畅通国内的南北航运,确保航行安全。1968 年4 月,中国远洋运输公司“黎明”号货轮从湛江出发,最终抵达青岛港,由南向北试航成功。同年11 月“红旗”号也执行由北向南开辟南北航线并直达欧洲的首航任务,并于1969年返回上海,由北向南试航成功。
这条航线的开辟打破了美国与国民党对中国的海上封锁,对于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至1979 年交通部分批组织商船通过台湾海峡,台湾海峡航行畅通,从此中国的船舶有权在中国自己的水域内自由航行。
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际局势出现缓和的趋势、国内对发展的重视,我国采用了以“发展”为主线的开放性海洋经济政策,推动了海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2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法 各项指标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网相关规定执行,测试工作由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组织安排,测试人员上岗前均认真学习测试指南,并进行了测试培训,严明测试纪律,强调测试安全。同时,自2016年起,体质测试仪器无论是维修还是添补均全部产自广州华夏汇海科技公司,从而确保数据测试的信度。
为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大潮,我国十分重视发展远洋运输船队,到改革开放初期,新中国远洋船队基本上已自给自足,开始关注海外市场。
在此之前中国的船舶一直都是以苏联的技术要求为标准,对国际上的标准了解少,想要使船舶走向海外,就必须达到国际造船标准。1980 年“长城”号在大连造船厂开建,就使中国船厂意识到当前标准与国际规则具有的巨大差距。不仅要采用严格的国际造船标准,而且对船舶的交船日期也做了严格的界定。
在技术难题面前,中国造船人努力钻研。1982 年1 月,“长城”号建成交船,随后“世沪”号与“世谊”号也陆续下水,展示了中国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能力建造船舶。此后,随着航运业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国内各大造船厂开始挑战更大吨位的船舶,使中国船舶出口市场越来越繁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开始发展远洋渔业,组织赴多个国家进行考察,为远洋渔业的发展搜集资料。1985年3 月,我国一支远洋捕捞船队首次进驻大西洋西非渔场,标志着我国远洋渔业的新发展。
在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的同时,我国开始增殖放流。最初是在江河湖、水库等地方进行小规模的,随后从江河湖泊延伸到近海海域,我国开始对黄渤海区进行增殖放流,特别是1988 年我国实施《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后,增殖放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在全国开展实行。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在南海进行自主开发,随后逐步加大对南海的勘测力度。然而由于自主开发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自主开发的要求,到八十年代我国开始与别国进行联合调查和开发。随着国家对外开放以及合作的深化,中国与国际上多个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引进资金,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新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海洋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课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形成了以“强国”为核心的外向型海洋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首要的是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对于传统的海洋产业的改造,一方面注重技术升级,将新兴海洋技术应用到海洋传统产业中去,促进海洋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对海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促使海洋传统产业实现转变。在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技术升级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化海洋产业结构正在加速构建。
实现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对海洋重视程度的加强,各国纷纷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抢占海洋科技新的制高点。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利用率却相对较低,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的前提是发达的海洋科学技术。我国高度重视并支持海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成果。海洋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离不开对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我国重视发挥海洋科研院校的作用,加快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正是对人才的重视,促进了海洋科技的发展,从而使海洋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海洋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要把海洋经济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范围内去考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3 年我国提出构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促进海洋经济的提升。2019 年4 月23 日,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各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通过海洋对外开放,中国不仅可以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沿线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同时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而带动本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