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伟彬 崔建旭 尹娟 王镇 于斌
摘要:以龙井43作对照(CK),对江苏茅山地区引种的中黄1号、黄金芽、御金香、醉金红等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的栽培生长特性、产量指标及金坛雀舌茶的适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中,御金香春季萌发时间适中,产量高,且有较佳的雀舌茶适制性,综合表现最优,适宜在茅山地区作为雀舌茶适制品种推广。
关键词:茶树;黄化;引种试验;生长特性;适制性
Abstract: Taking 'Longjing 43' as the control,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yield index and adaptability to manufacture
Jintan Queshe of tea cultivars 'Zhonghuang1#', 'Huangjinya', 'Yujinxiang' and 'Zuijinhong'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four new introduced chlorosis-specific tea cultivars in Maoshan district, 'Yujinxiang'
showed early sprouting in spring, high yield, and better adaptability to manufacture Jintan Queshe,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the best. Thus, it is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Maoshan District.
Keywords: Camellia sinensis, chlorosis, introduction trial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daptability
常州市金坛区是苏南地区重要农业产区,茶业是金坛区农业传统特色产业,是金坛区“两水一茶”(水产、水稻、茶叶)农业主导产业重要构成部分[1]。金坛是中国名茶(绿茶)之乡,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区),据《金坛县志》第一卷“舆地志”记载:“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嵇稻、茶叶”。宋代名仕沈括的《梦溪笔谈》曰:“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雀舌茶属扁炒青绿茶,多以单芽制成,外形扁平挺秀、状如雀舌,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鲜爽。金坛雀舌茶是雀舌茶品类的代表之一,于1982年创制,2012年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保护)认定。茅山位于金坛西部,是该区重要的主产茶区,雀舌茶是茅山地区的主要茶产品种类。
近年来,茅山地区引种了多个特异性茶树品种,主要以低温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白(黄)化品种为主。低温敏感型茶树在相对低温时新萌展的春梢出现白(黄)化现象,并有明显的返绿温度阈值和阶段性返白现象;光照敏感型茶树在一定光照阈值范围内出现白(黄)化现象,且光照强度越强白(黄)化现象越明显,多数在秋季出现返绿[2]。
目前,低温敏感型茶树在茅山地区的引种栽培技术相对成熟,而光照敏感型茶树因光照原因致使的叶绿素缺失时间和程度不一,导致成活率低或生长势弱,在茅山地区的引种栽培及加工技术相对薄弱。本试验对光敏型茶树品种御金香[3]、黄金芽[4]、醉金红、中黄1号[5]引种到茅山地区的栽培特性及雀舌茶适制性进行研究,旨在筛选适宜在茅山地区推广栽种的光敏型茶树良种。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
引种试验场设在江苏茅山茶海有限公司茅山茶海南海茶园内,位于东经119°21'5.08",北纬30°44'29.49"。土壤為黄棕壤,pH值5.77,有机质含量9.91 g/kg,全氮含量0.69 g/kg,有效磷含量4.70 mg/kg,速效钾含量143.68 mg/kg。
引种地为新垦茶园,2017年完成茶园开垦、开沟、晒土,开垦时施用生物有机肥30 000 kg/hm2。按行距178 cm开种植沟,沟深60 cm,宽60 cm,种植沟内施用生物有机肥22 500 kg/hm2、磷矿粉2 250 kg/hm2作底肥。2018年初定植茶苗。
2. 试验材料
参试茶树品种御金香、黄金芽、醉金红、中黄1号,均引种自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对照品种龙井43(CK),引种自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
3. 种植规格及遮阴处理
单行单株,行距178 cm,株距33 cm。在夏季搭建45 cm遮阴拱棚,遮阴网遮光度为50%,行间铺设微喷灌溉设施,连续10 d未降水或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5 ℃时,开启喷灌增湿补水。
4. 试验调查
萌展值[6]:每个小区随机观察100个芽头,依次用0、1、2、3、4、5标记各芽叶休眠、萌动、鳞片展、鱼叶展、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状态等级,并记录各状态芽头数量。
萌展值=∑(ni×xi) /100,其中ni为各状态芽头个数,xi为各芽叶状态等级。
芽叶萌发期[7]:每个品种观察5丛茶树,以剪口下第一个带叶正常健壮越冬芽为观察芽,从越冬芽萌动开始每天观察1次,春茶鱼叶期过后每隔1~2 d观察1次,各生育期以30%越冬芽达到该物候为标准。
分枝密度:每平方米二级分枝数量。
发芽密度[7]:在春季第一轮越冬芽萌展至鱼叶期时,每个品种观测3个点,记录33.3 cm×33.3 cm蓬面可见范围内已萌发的茶芽个数。
春季鲜叶产量及生长指标:按照符合江苏名优茶生产要求的一芽一叶标准采摘,分批多次采摘各品种茶树鲜叶,参试品种采净率达到90%以上,雨水叶去除雨水稍摊放后称重,统计春季鲜叶产量。在鲜叶称重前,随机抽取100个茶芽,测定一芽一叶百芽质量、芽宽、芽长等指标。
抗旱及抗寒性[7]:寒害和旱害受害指数的计算按照公式:
HI= ∑(ni × xi) ×100
N × 4
式中HI为受害指数,ni为各级受冻或受旱丛(株)数,xi为各级冻害或旱害级数,N为调查总丛(株)数,4为最高受害级别。
适制性试验:采摘单芽后,参照《金坛雀舌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DB32/T 1133—2007)加工成成品茶。感官审评及成分测定委托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
5. 数据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度的理论体系[8],计算各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其中,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ξi(k) = minimink△i(k)+ρ maximaxk△i(k)(1)
△i(k)+ρ maximaxk△i(k)
式中△i(k)为理想数列与参数数列的绝对差数; ρ 为分辨系数,取值0.5。
加权关联度θi = ∑N ω×ξi(k) (2)
式中ω为指标权重值,ξi(k)为关联系数。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间平均数的比较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
二、结果与分析
1. 引种成活率
定植后第一年(2018年11月初)、定植后第二年(2019年11月初)分别对夏季遮阴、增湿处理的参试品种进行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龙井43(CK)第一年成活率为96.40%,第二年成活率为98.00%;御金香第一年成活率为90.30%,第二年成活率为97.50%;黄金芽第一年成活率为85.50%,第二年成活率为95.54%;醉金红第一年成活率为87.30%,第二年成活率为95.50%;中黄1号第一年成活率为86.50%,第二年成活率为95.00%。
引种的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中,黄金芽茶树品种在茅山地区的引种成活率较差,明显低于其他3个品种。通过对未遮阴栽种黄金芽成活率的观测,第一年成活率仅为44.50%,第二年成活率为61.5%,说明遮阴、增湿处理能有效提高黄化特异性茶树品种在茅山地区的栽种成活率。
2. 春梢生育期
2020年春季,對引种的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和对照(CK)的春梢生育情况进行连续观测,不同茶树品种营养芽物候期、萌展值情况见表1、表2。
一芽一叶展期御金香比CK晚13 d,黄金芽比CK晚5 d,醉金红比CK晚6 d,中黄1号比CK晚9 d;一芽二叶展期御金香比CK晚13 d,黄金芽比CK晚4 d,醉金红比CK晚5 d,中黄1号比CK晚8 d。4个特异茶树品种和对照的一芽一叶展期和一芽二叶展期早晚顺序均依次为CK>黄金芽>醉金红>中黄1号>御金香,御金香茶树品种的萌芽日期最晚。
萌展值大小依次为CK>黄金芽>醉金红>中黄1号>御金香,萌展值大小顺序与观测的营养芽物候期顺序一致。
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的萌芽时间均晚于对照品种,这一方面有利于延长春茶生产周期,实现错峰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开纬度相对较高地区频发的倒春寒极端天气现象对春茶生产的影响。
3. 生长势
比较同一标准管理水平下,不同茶树品种树势(表3)和分枝情况(表4)可见,就生长势而言,中黄1号的树高与CK相当,黄金芽平均树高最低,为CK的79.15%;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树幅均显著小于CK,黄金芽平均树幅最小,为CK的70.70%。就分枝情况而言,醉金红的二级分枝长度最短,为CK的77.38%,御金香、黄金芽、中黄1号的分枝长度与CK无显著差异;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的二级分枝数量均明显少于CK,其中,中黄1号最少,为CK的37.24%;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分枝密度明显小于CK,其中,醉金红最小,为CK的28.76%。
综合观测结果表明,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中,御金香的生长势最佳,黄金芽生长势最弱,且4个品种的生长势均弱于CK。
4. 产量
由不同茶树品种产量指标(表5)可知,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发芽密度和产量均低于CK。茶树育芽能力与发芽密度成正相关,均表现为CK>中黄1号>黄金芽>御金香>醉金红,其中,黄金芽、中黄1号发芽密度中,御金香、醉金红发芽密度稀。但就一芽一叶百芽质量而言,御金香与CK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分别为黄金芽、中黄1号的164.30%、135.89%、143.62%。综合产量来看,御金香产量显著高于黄金芽、醉金红,分别增产34.01%、50.59%。观测结果表明,御金香芽叶相对肥壮,叶质相对厚实,符合《金坛雀舌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DB32/T 1133—2007)对雀舌茶加工原料的要求。
5. 抗逆性
2020年8月11日至2020年8月20日,金坛区出现连续35 ℃以上无降水高温天气10 d,4个引种黄化特异茶树品种在蓬面10 cm叶层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灼伤,但未见大面积旱害。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2日,金坛区出现0 ℃以下低温,并伴有降雪,4个引种品种在蓬面30 cm叶层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其中御金香少量叶片出现红边;黄金芽出现叶片冻伤干枯、脱落并伴有越冬芽冻害;醉金红与中黄1号蓬面30 cm叶层范围内叶片出现明显红边,但未见叶片脱落和越冬芽冻害。
从不同茶树品种耐旱性和耐寒性观测结果(表6)可知,御金香耐旱性强,耐寒性较强;黄金芽耐旱性中等,耐寒性弱;醉金红耐旱性较强,耐寒性中等;中黄1号耐旱性强,耐寒性中等。
6. 主要生化成分
茶叶的滋味主要由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物质含量和比例综合体现,水浸出物在一定程度上与茶汤的浓淡厚薄关联,茶多酚是茶汤主要的涩味来源,氨基酸则是茶汤鲜味呈味物质。酚氨比则是绿茶茶汤滋味的综合体现,一般与茶汤综合评分呈负相关[9]。由不同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7)可知,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水浸出物含量与CK相当;茶多酚含量,御金香、中黄1号低于CK和其他2個黄化特异品种,较CK分别低11.96%、14.13%;御金香、中黄1号儿茶素总量比CK分别低13.08%、30.77%,EGCG含量较CK分别低14.93%、25.37%;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CK,御金香、中黄1号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比CK高50.00%、41.67%。
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酚氨比均低于CK,其中,御金香酚氨比最低,较CK、黄金芽、醉金红、中黄1号分别低41.25%、20.21%、23.47%、3.02%。御金香、中黄1号中构成茶叶苦涩味物质含量相对较少,而构成鲜味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其鲜叶加工的成品茶滋味鲜爽度更高,品质更优。
7. 成品茶感官品质
将不同茶树品种原料按照金坛雀舌茶加工标准制得成品茶,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表8。4个引进黄化特异茶树品种综合评分均在90分以上,均有较好的雀舌茶适制性。其中,以御金香、中黄1号茶树品种制作的雀舌茶综合感官品质表现较佳;御金香最佳,其干茶较重实、色泽嫩绿,香气高爽、嫩香显,滋味清鲜、甘醇;黄金芽、醉金红茶树品种制作的雀舌茶品质次之,其中,黄金芽干茶轻微泛灰,香气微闷,滋味微涩。
8. 灰色关联度评价
依据灰色关联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要求,需确定“理想品种”各相应性状值。根据实际生产经验及前人研究结果,产量、一芽一叶百芽质量、育芽能力、分枝密度、发芽密度、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感官审评总分与茶叶品质评价呈正相关,在适宜范围内应取最大值;旱害指数、寒害指数与茶叶品质评价呈负相关,在适宜范围内应取最小值。
对统计及测定的各相应性状值进一步筛选,理想品种取值为4个黄化特异茶树品种中对应指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构建出无单位新数列。同时,依据各性状在茶树新品种引种和适制性的贡献度进行赋值,得到理想品种和各性状的权重值见表9。
经计算两级最大差为max△i(k)=0.433 4,两级最小差min△i(k)=0.000 0,代入公式(1)计算各性状的关联系数,后由公式(2)计算各品种的加权关联度,结果见表10。御金香加权关联度在0.9以上,综合评价最好;醉金红的加权关联度为0.647 4,综合评价相对较差。
三、讨论与结论
合理的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光敏型黄化茶树品种在茅山地区的栽种成活率。在夏秋季搭建45 cm的拱棚并遮阴50%,能明显提高黄化茶树品种的成活率[10-11]。光照与温度对光敏型茶树的影响呈正相关,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加速破裂,导致茶树光合能力和抗性变弱,因而,夏季高温天气极易发生日灼。
雀舌茶属茅山地区主要茶叶品类,对茅山地区气象、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特异性茶树品种在茅山地区栽培技术的成熟。田月月等[12]研究认为,日灼与叶温和气温的差值有关,光照强度、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同样会影响日灼程度。胡雲飞等[13]认为鲜叶原料芽头肥壮、少毫、叶形中等更适合加工雀舌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御金香的各性状与引种表现与金坛雀舌茶的适制品种龙井43相当,且芽头饱满、大小适中,有较好的雀舌茶适制性;而黄金芽、中黄1号茶芽相对偏瘦小,对雀舌茶的适制性较弱。
参考文献
[1] 于斌, 嵇伟彬, 蒋梦云, 等. 金坛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 江苏农村经济, 2021(2): 52-54.
[2] 卢翠, 沈程文. 茶树白化变异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6, 36(5): 445-451.
[3] 王开荣, 韩震, 梁月荣, 等. 黄色白化茶树新品种 "御金香" 选育研究[J]. 中国茶叶, 2013, 35(6): 24-25.
[4] 王开荣, 李明, 梁月荣, 等.茶树新品种黄金芽选育研究[J]. 中国茶叶, 2008, 30(4): 21-23.
[5] 黄茶选育协作组. 特异优质茶树新品种 "中黄1号" 选育研究[J]. 中国茶叶, 2014, 36(9): 8-9.
[6] 王朝霞, 江昌俊, 李娟, 等. 早生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系 "茶农1号" 的选育[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4): 324-327.
[7]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 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7-23.
[8] 邓健康, 刘璇, 吴昕烨, 等. 基于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的苹果(等外果)汁品质评价[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17(4): 197-208.
[9] 段小凤, 唐茜, 郭雅丹.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J]. 食品科学, 2014, 35(7): 33-37.
[10] 杨学武. 白化、黄化变异茶树品种推广应用关键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6): 83-85.
[11] 张龙杰, 王开荣, 鲁松才, 等. 低温敏感型白化茶栽培与加工技术[J]. 中国茶叶, 2008, 30(10): 14-15.
[12] 田月月, 张丽霞, 张正群, 等. 主要气象因子对 '黄金芽' 茶树叶片日灼伤害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7): 42-48.
[13] 胡雲飞, 杨亦扬, 李荣林, 等. 不同茶树品种加工金坛雀舌茶适制性研究[J]. 中国茶叶, 2015, 37(5):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