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昂
“一代名将段德昌,顶天立地七尺郎;千顷洪湖任驰骋,万里长江凭风浪;魂断不为白首恶,冤杀却因左倾狂;后辈继承先烈志,精诚团结圆梦想!”他是人们口中的“火龙将军”“常胜将军”,他是毛主席亲自签发的共和国第一号烈士证书的主人。在通往革命的道路上,他义无反顾直至粉身碎骨。
1904年8月19日,段德昌出生于洞庭湖腹地风景秀丽的九都山。段德昌的母亲常年体弱多病,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父亲段心铨早年在日本东京政法学校留学,回国后担任过湖南省旧农会办事员以及常德市行署法院承审官。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少年时期的段德昌主要由祖母抚养。
1911年,7岁的段德昌在祖母的陪同下,来到了本村的私塾开始读书。1914年,刚满10岁的小德昌已经读完“四书五经”,再加上他天资聪慧,是私塾学堂里最有灵气的一个。私塾先生常在课堂中出对联让学生们对,每当此时,幼年的段德昌总能显示出过人的智力和天赋。有一次,时任县劝学所所长的严世杰来到这所学校视察教育工作,在听到学校饱读诗书的老师对段德昌的高度称赞后,便要见一见这位老师口中的“神童”。严所长听说段德昌在吟诗作对上很有天赋,便出上联道:“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灵威德同结万世。”段德昌從容不迫的对出下联:“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秋。”说完又对严所长谦虚道:“学生献丑了,请指教。”严世杰和老师听后,都感到不可思议。
1920年冬,针对当时南县的教育发展和湖南发展建设情况,年仅16岁的段德昌专门写了一封建议信寄到省城。这封信,几经辗转到了毛泽东手里,他对这封建议信中的观点非常欣赏。同时,信中所反映的南县教育发展情况也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21年年初,毛泽东以省督学的身份来到南县考察国民教育情况并进行社会调查。到达南县后,他首先想见的就是那位写信的进步青年段德昌,在县劝学所稍作休息后,便与同行人一起来到文昌阁(段德昌高小学堂所在地,始建于1883年,原系南县孟氏祠堂)见到了段德昌。初见毛泽东的段德昌,看着眼前的陌生人,微笑着点头。段德昌身着一身蓝布衣、一双粗布鞋,显得十分精神,在听了介绍以后,再次注视眼前这位身材高大、满脸英气的“省督学”,激动之情,不能自已。
夜幕降临,在文昌阁中的煤油灯和烛光照耀下,毛泽东和段德昌随和地交谈着。段德昌向毛泽东介绍了南县乡村和国民的受教育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毛泽东听完这位思想进步、见识卓越的年轻人对南县教育情况的介绍后,深感国民教育之重要,改造中国之任重道远。
毛泽东在南县考察的八天时间里,二人同吃同住、亲密无间。在段德昌的带领下,毛泽东此行对九都山等地的乡村小学和私塾进行调查了解。在与老师教员们交谈过程中,毛泽东不凡的谈吐、独特的观点,受到了段德昌无限的敬佩。他对事情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也深深地打动了段德昌。与此同时,段德昌在这次陪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好学、上进的精神,也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22年春天,段德昌收到了毛泽东寄来的信件,建议他到长沙来,以便参加省城的革命活动。同年,段德昌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中华圣公会雅各中学。1923年6月,正在中学读书的段德昌目睹了日本水兵枪杀示威群众的“六一惨案”。他不顾校方阻拦,毅然投身到长沙各界的抗议活动中。而后,段德昌进入毛泽东创办的“长沙书社”,通过书社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立志要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
1923年,由于父亲段心铨患病去世,生活的压力使得段德昌不得不辍学返乡,到九都山的一所小学教书,而后又担任省城文化书社宁乡分社的负责人。段德昌在宁乡分社积极工作,创造了不凡的业绩,被毛泽东夸赞为“好同志”!
1925年6月,在南县进步青年陈琳、冯希濂的介绍下,段德昌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后又由曾习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段德昌先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参加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并逐渐成长为我军杰出的指挥员、军事家。1933年5月牺牲于湖北巴东县,年仅29岁。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吴维满)
人物简介: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号魂,湖南南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将领、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鄂西游击大队总队长、独立师师长、红二军团新六军政治委员、军长等职,领导并创建洪湖游击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88年,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