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着力打造 新时代文明实践“上海模式”

2021-11-23 08:49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雷锋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阵地志愿志愿者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静安区、闵行区、金山区、崇明区等5个区纳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县(市、区)范围。同时,上海将其余11个区列为市级试点区,在全市范围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

两年来,上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16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1个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6016个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着力打造阵地网络全域覆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特色品牌交相辉映、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双向提升的“上海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构筑文明实践“强磁场”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文明实践“推得动”。试点工作一开始,上海市委就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李强就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连续两年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工作部署和整体推进。市文明办建立“季度办领导带队调研、月度专题调研、日常挂点督导”相结合的调研指导工作机制、每月工作提示发布机制和工作进度报送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基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路径。各区党委均出台实施方案,履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主体责任,建立统筹协调、责任分工、指导督促、条块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书记带头抓、多部门齐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落地生根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阵地建设,确保文明实践“盘得活”。统筹整合党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年中心等各类阵地资源,完成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全覆盖建设。在全面建成区级、乡镇(街道)级、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的同时,依托园区、商区、厂区、校区、楼宇、交通枢纽、服务窗口、教育基地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文明实践“示范带”“实践点”等976个特色阵地。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采取委托社会第三方管理运作、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外包或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运作等社会化运作模式的比例达50%,呈现阵地资源整合、平台功能融合、社会协同聚合的发展态势,构建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的广覆盖、集约化、精细化服务网络。

强化六项工作,确保文明实践“有干货”。围绕“学习宣传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创新开展文明创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六项工作任务,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市民修身、爱国卫生运动、制止餐饮浪费、安全守护等文明实践活动超过23万场,形成党史和理论宣讲、红色文化传播、敬老助老、科普宣传等常态化文明实践项目达1.7万个,其中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超过三分之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市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近2.1万个,招募上岗志愿者近65万人,人均服务超过71小时。

突出主题主线,构建党史和理论传播“大课堂”

用好红色资源,构建体验式课堂。依托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的独特优势,成立首批由120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上海市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联盟,擦亮中共一大、二大纪念馆,“瑞金·初心会客厅”“党的诞生地”“明灯”“文化三地”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的红色名片,开展“百名志愿者讲百年党史”活动,让革命旧址遗迹在志愿者声情并茂的红色故事讲述中焕发新光彩,让广大党员在伟大建党精神感召中汲取力量,让干部群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集聚讲师队伍,构建互动式课堂。建立党史和理论宣讲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机制,推动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众鑫有话”市委老干部讲师团、道德模范讲师团等1500多支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进驻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接地气、分眾化、互动式的理论宣讲。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大家谈”活动,边宣讲边互动,帮助市民群众更好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

拓展覆盖影响,构建流动式课堂。通过文艺党课、主题展览、舞台展演、文化集市、经典诵读、人文行走、地铁专列、红色巴士等活动载体,让党的光辉历史和党的创新理论触手可及。杨浦滨江“生活秀带”通过多点位、各人群、接力式呈现一场场“百年风云话滨江”红色经典诵读展演;一辆辆“党史学习巴士”途经中共一大纪念馆等20多处红色地标,由志愿者引领市民群众踏上贯穿百年的“党史之旅”。

突出为民利民,织密服务群众“精细网”

注重资源整合,畅通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平台——“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并纳入全市“一网通办”。优化线上线下协同运行机制,推动“志愿者”“场地”“服务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跨系统、跨区域、跨领域充分流动和高效整合。尤其是强化条块联动,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市级优质资源机制化下沉。今年以来,实现“科技助力梦想”“把规划带到社区残疾人身边”“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图书捐赠”“流动少年宫”精准帮扶等1873项市级资源进入文明实践阵地。

注重精准服务,回应民生诉求。着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聚焦“老小旧远”“急难愁盼”等问题,依托“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供给与居民多元多样需求精准匹配。“雷锋亭”“自在小筑”“生境花园”等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星罗棋布,幼儿托育、为老送餐、文化下乡、应急培训、心理疏导、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扎根社区,十五分钟“文明实践圈”和“便民生活圈”双圈共振,让群众在细微处感受城市温度。

注重结合融入,实现双向提升。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相互融入、相互促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统筹规划、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队伍各展所长、志愿服务站点承接落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此模式下,目前“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559万多人,占上海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2%。

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文明实践“生态圈”

完善宣传推广机制。构建以“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和“上海志愿者网”为核心,纵向贯通文明实践三级阵地、横向联通各区融媒体平台、内外融通“学习强国”平台和各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移动端的立体化宣传矩阵。截至今年9月初,发布文明实践信息超过2万条、视频近1100个,累计阅读量近1850万人次。推出视觉识别系统和宣传品,开展“永远跟党走”“文明实践在上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掀起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活动热潮。

完善激励嘉许机制。制定《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将183万余名在“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并累计服务时间大于50小时的志愿者及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信息纳入市信用平台,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爱心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项目资助“七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提升文明实践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志愿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完善常态培训机制。编辑出版“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丛书”首本专著《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手册》。发挥市级每月常态化培训机制作用,聘请26位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专家组成师资库,开设“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相互提升的发展新格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工作方法”等41门精品课程。两年来,全市共组织超过46万人次参与文明实践专题培训,确保骨干培训率超过90%,激发基层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完善實效评估机制。出台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估标准,形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六大功能、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九大功能、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大功能上下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估标准体系。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年度评估机制,强化问题清单反馈和督导整改,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

完善人财物保障机制。注重盘活存量,在人财物资源利用上强调集约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的平均可使用面积分别为1379.7平方米、2102.4平方米和275.6平方米,与其他阵地共享面积均超过81%。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4亿元,成立相关事业单位或部门,增加行政和事业编制,建立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确保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运行。

猜你喜欢
阵地志愿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无限追踪(二)
按图索骥
志愿者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
科学游戏孩子交往的新阵地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