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对我国机电出口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2021-11-23 04:52徐诗雨阮榕王彦皓毕胜奕杨倩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

徐诗雨 阮榕 王彦皓 毕胜奕 杨倩

【摘  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的日益凸显,各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各项环境规制法律条例,共同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支柱性产品之一,其污染物排放问题也当纳入重点考虑。论文以机电产业环境规制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环境规制对机电出口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机电出口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world, the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have promulgated variou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jointly promo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as one of the pillars of China's export products, its pollutant emiss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lectromechanical export enterprise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electromechanical export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关键词】環境规制;机电出口;创新能力

【Keyword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lectromechanical export; innovation capabilit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165-03

1 引言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深化分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的环境规制措施日益严格。我国自十八大以来,环境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方略。机电出口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应当积极响应全球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探索机电出口企业对环境规制的应对措施,为促进我国机电出口企业的创新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我国机电产业环境规制现状

机电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属于典型的污染产业。生产中由于耗煤、油,产生大量的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且伴随有噪音污染;机电产品的使用也会造成大量的能耗、材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实施环境规制政策,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目前,我国机电产业环境规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2.1 机电产业环境规制投入现状

截至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环境监测架构,共有环境监测机构3336个、监测人员约6万人。其中针对机电产业,大气方面国家网设置1436个自动监测站,82个降尘监测点和38个颗粒物组分监测站点,地方网设置5000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1000多个酸雨监测点;地表水方面国家网设置2767个国控地表水水质检测断面和1881个自动监测站,地方网设置1.1万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和约5000个的自动监测站,建成了涵盖大气、地表水、土壤、辐射、生态、噪音等要素,功能完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2.2 机电产业环境规制效果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机电产业,也采取了一系列较为严格的、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气体排放量来看,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同比下降1.0%,比2015年下降18.8%,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的目标。工业污染废水排放量来看,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累计6996610万吨,同比下降1.61%。工业固体废弃物在2019年的生产量为354268万吨,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19.49亿吨,同比增长0.73%,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55.63%。

3 我国机电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主导地位,其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科技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2014年和2019年工业各细分产业企业创新活动参与情况如表1所示。在时间维度上,我国机电产业中各细分行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与有R&D活动的企业数大幅增长,说明企业在行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看重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从各细分行业来看,2014年电子设备与仪器仪表行业中企业的科技活动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活跃,通用设备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创新较为乏力。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国家与企业着力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新产品的开发,机电产业的新产品产出逐年增加。从各细分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情况来看(见表2),我国机电产业的新产品产出呈增长趋势,联系表1中各行业企业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说明创新竞争力的提升造就了更多新产品的产出,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近几年,技术的创新开发受到了一定限制,对于已有技术的创新接近极限,创新动力不足。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增长、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各企业组织为激发社会发明创造热情的费用补贴措施,使得掌握许多核心技术的机电产业的专利申请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来看,我国发明专利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关系最为密切。从表2中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申请数大幅增长,但专利申请占比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我国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已提升,但发明技术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4 环境规制对我国机电产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定性分析

面对国内外环境规制约束力日益加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机电出口企业需以创新为立足点,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国外认可度,本节基于波特假说,探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的机电出口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与管理体系创新3个角度划分进行定性分析。

4.1 绿色工艺创新

根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较强的机电出口产品主要为电力器械器具以及其他电器零件、电信及声音的录制与重放装置设备等,而此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多都存在“三废”的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机电出口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设备的改造升级、生产工艺的研发创新以及提高生产废料的利用率,采用新材料等手段,减少企业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对生态链的破坏。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而言,绿色工艺创新的核心在于要素的投入与对于环境的产出之间的关系,若在环境规制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与其要素投入比相对下降,则认为环境规制促进企业绿色工艺创新。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工业污染的管制等环境规制措施,以及产品出口国要求获得国际环境标准认证,要求企业在生产、研发、制造的所有环节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有助于促进机电出口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

4.2 绿色产品创新

基于全球大环境下环境规制的加强,我国机电出口企业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由从前附加值低且污染高的五金等金属制成品出口转型为具有高附加值且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产品。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的污染物治理成本增加,企业会选择生产更加清洁、治理成本低的新型绿色产品,从而对原具有污染的产品减产或停产。产品创新,更突出地表现于产品设计创新,要求产品在存续的生命周期中,一方面要能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污染程度小。因此,顺应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众多机电出口企业的产品转型目标。

随着近年来我国机电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机电出口产品出口额比重显著提升。2019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0.84%。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美国301条款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限制,中国机电产品的增长势头放缓,但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以及向墨西哥、俄罗斯的出口增加以及中国出口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的升级,中国机电出口作为中国出口的支柱产业不会改变。因此,机电出口企业在国内积极坚持绿色产品创新,响应国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对国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产品认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机电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走向标准化、绿色化、国际化。

4.3 管理体系创新

管理体系的创新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管理规划的创新。在企业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将环境治理加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确保分阶段落实和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二是企业树立的社会责任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保证企业整体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三是实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在保证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寻求绿色供应链的创新。将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荷纳入供应链创新之中,并提升企业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环保从源头开始。

通过上述定性分析得出,环境规制对我国的机电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虽然环境规制在短期的静态视角下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成本,挤占企业的研发资金且限制了企业在短期内的生产决策,但在长期的动态视角中,企业的治理成本上升将有助于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由于环境规制,企业会选择生产附加值更高、治理成本更低的新型产品,减少污染高、成本高产品的生产,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且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环境规制对于机电出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以及扩大市场份额具有促进作用,无论从生态角度与刺激企业创新活力角度,都应当对机电出口企业施加一定程度的环境规制。

5 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于机电企业的出口影响呈现非线性形态,在初期随着环境规制水平上升导致治理成本、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相应上升需求随之降低,同时由于增加治理资金投入而导致挤出效应,研发资金被占用,技术进步放缓,总体以“抵消效应”为主,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对于出口产生抑制效应,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状态。长期来看,由于环境规制而导致的波特效应,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产绿色清洁产品,获得先发优势,改良工藝提高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补偿效应”为主,对出口产生促进作用,总体呈现“U”型曲线动态。

目前,我国环境规制的强度不断加强,为了克服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出口竞争力,企业应尽早完成阶段性过渡,这需要政府、产业、企业三方面齐发力。

①政府层面。在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第一,政府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地区差异,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制定灵活多樣的政策工具以及合适的环境规制强度,力求“一行一策”,切忌一刀切。第二,政府在采取环境规制时应将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相结合,合理调配二者比重,有效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②产业层面。由于物质资本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机电行业的创新竞争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因此,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第一,要使企业的技术能够适应各国不同的环境规制政策,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必须创新生产技术,对于机电出口企业来说,生产必须向国际标准靠拢,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绿色清洁产品,以便达到“替代效应”。第二,大力加强产业集中度,加快推动机电产业转型升级,为行业注入绿色科技动能,打造绿色环保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企业层面。目前我国的环境规制强度逐步加大,虽然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曾有利于机电企业的出口,但这种牺牲环境换取利益的行为势必难以为继,而且在出口过程中易受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在面对不断加强的环境规制政策时,企业必须创新绿色技术引领发展。第一,在机电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品牌”,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第二,要加快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适应不断加强的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利用政府的绿色补贴,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效能,生产符合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的新型产品,平衡好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的关系,合理进行资金安排,发挥环境规制对于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第三,开展企业绿色学习,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或引进绿色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加速绿色科技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小筠,刘戒骄.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J].改革,2019(10):16-25.

【2】李顺德.发明专利是体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08-12(001).

【3】毕克新,杨朝均,黄平.FDI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09):172-180.

【4】杨燕.欧盟环境规制及其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小议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德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