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亚利桑那号”血迹未干
…………
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美国的导游小姐说,那艘沉在海底的“亚利桑那号”,如今已经三十年了,每天还在冒出一些油渍,终年不断。我俯望海面,果然发现海面上漂浮着一朵朵花一样的油渍,在海浪的冲荡之下,久久不散去。
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题,为什么在海里冲刷了三十年、朽腐了三十年的战舰,它的油到今天还不能散尽?那一刻,我又觉得在珍珠港战死的美国大兵,他们的魂灵还不远,那些冒出来的油渍里,是不是有他们还不肯游离的血迹呢?(由油渍引发的联想,以美国大兵的魂灵未息起笔,引出下文浴血抗战的中国军人和老百姓)
美国人真是天真的,他们为两千多名被偷袭而死的大兵竟然盖了一座这么庞大的“英雄纪念馆”,有数以万计的美国人从本土涌来向他们的英雄追悼、致敬。站在海风吹拂的纪念馆前,我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浴血抗战的中国军人和老百姓,他们千千万万地死去,千千万万地流离失所,到今天也是三十几年了,可是我们没有纪念馆,他们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可怜的名字。他们留下的只是数字,某地死伤十万人、某地死伤二十万人、某地死伤三十万人(与段首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中国军民所经历战争的残酷)……某地……他们的英灵此刻在哪里呢?
是不是溶进了苦难的土地里?(一个“溶”字,将先辈们的奉献与付出和祖国大地结合在一起)像“亚利桑那号”冒出油渍一样,也许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刻,他们的血长在江北的麦子里,长在江南的水稻里,或是长在东北的大豆里呢?怪不得中国的土地那样肥沃,都是抗战时期死去的先人,用他们的尸血和魂灵一点一滴为我们灌溉出来的。
这样想着,夏威夷的海浪和“亚利桑那号”流出来的朵朵油渍都使我忧伤起来了。
血肉写的历史,永不沉埋
日本人丑恶的侵略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慢慢被他们淡忘。7月31日,台北各大报刊登出他们如何有心地修改了在中国、在韩国、在亚洲邻邦的侵略行为,企图把那一段残杀的历史一笔勾销。(为日军的侵略定性:是丑恶的、残忍的,现在不正视历史,妄图掩盖历史)
他们把对中国的侵略改成“进入”。
把“南京大屠杀”改成中国军民强烈抵抗所致,歪曲了惨案发生的原因。
这些都是报上说的,我曾到日本交流协会,索取他们文部省新修订的教科书,被一口回绝了——这一口回绝却不能否定真正的历史。(言外之意:真正的历史无法被篡改,可以回绝个人,但回绝不了真相,否定不了历史)
真正的历史里,南京城墙砖的血迹未干!
真正的历史里,珍珠港的“亚利桑那号”油渍还在漂浮!
真正的历史里,我父亲一辈子鲜明的创伤未平!
真正的历史里,大风口还有鬼哭狼嚎!
真正的历史里,华盛顿的战士墓碑还鲜明!
真正的历史里……呀!真正的历史,中国人千万不要忘却!(连續的排比句式反复强调,总结出核心语句:真正的历史,中国人千万不要忘却)
美国人跪在滴血的珍珠港为他们的父兄盖了一座纪念馆,我们中国人呢?要跪在哪里——南京、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台北,来祭祀我们死无死所的同胞呢?(喻指我们不仅要盖起现实中的纪念馆,更要盖起心中的纪念馆,不仅要将惨痛的历史记以文字,更要将先辈的牺牲铭刻于心里)
历史走远了,但历史用血肉生命写的那一段,永不沉埋。(“永不沉埋”四字呼应标题,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喷发: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先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永远不能忘记侵略者带来的伤痛,永远不能忘记历史)
1982年10月27日
赏读
从标题来看:作者设置的小标题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让文章整体结构更加紧密。另外,两个小标题极具概括性,使文章更富画面感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日军篡改侵华历史的强烈愤怒和对先辈们牺牲的深切悲痛,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本文的写作手法无论是表达方式上的说明(列数据等)和抒情(感叹我们中国人要跪在哪里祭祀同胞),或者是在修辞手法上运用的排比(“长在江北的麦子里……”)、反复(“真正的历史里……”),还是表现手法上的象征(油渍、墙砖等)、联想(油渍——英灵,美国大兵——中国军民)、直抒胸臆等,这些写作手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烘托氛围,凸显作者的情感(愤怒、悲痛)。换言之,本文写作手法虽然看似花样繁多,但都是为文章内核服务的,做到了多而不乱、多而不杂。
(选自《白雪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