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长东,杨克旺,管成武
(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将在该领域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创新。国内一些学者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产业技术等角度做出了很多研究,如曹青[1]研究了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政策现状;赵公民[2]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进行量化分析;刘寒冰[3]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研究,结果是政府补贴不存在空间外溢,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较大;赵达[4]借鉴美国相关政策的成功经验有健全法律法规、重视科技政策、优化财税政策和完善双积分政策;申伟等[5]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决于市场本身,中国具备了比较完善的产业政策;池仁勇等[6]探索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协同配合对企业研发创新影响的差异性;赛迪智库法规政策研究所[7]对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丁荣军等[8]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指出当前我国在驱动电机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李凌云[9]阐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刘镕旗[10]以曹妃甸区为例,从规划原则、可行性分析、社会效益等方面具体阐述充电桩未来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推出许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技术不断创新,新能源汽车品质不断提升。2014—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猛增长,但随着补贴政策的改变以及汽车消费宏观情况的变化,2018—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出现放缓的现象,政策驱动逐渐向市场驱动发生转变,产业仍需持续优化,企业经营风险也逐步显现,政策还需要持续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但要有所改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其产业政策有极大关系,产业政策的制定总体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产业研发(1991—2000年);产业布局阶段(2001—2015年);市场推广阶段与创新驱动阶段(2015年至今)。目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从2015年至今国家层面的主要政策如下。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政策发布,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等的发展战略。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方面,主要涉及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标准法规体系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化布局。
2016年,《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发布,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减排效果,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退坡。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开始逐步去补贴,推动产业市场化。
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 W·h/kg以上,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 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 W·h/kg。
2018年,《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发布;在保持2016—2020年补贴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方式,提高技术门槛要求。同年,《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发布,规定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5%,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5%。
2019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发布,坚持“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低续航里程(低于250 km)取消补贴,设置3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满足2018年技术要求但不满足2019年的车型,按照2018年补贴标准的10%进行补贴,符合2019年补贴技术标准的车型按照2018年相应补贴的60%进行补贴。在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0%。
2020年,《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2020年1—3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56.4%,将原定2020年底到期的补贴政策合理延长到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来缓解我国不利因素所带来的影响。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 W·h/km,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图1所示为2011—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根据历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显示可知,近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迅猛增长,但2019年增长放缓,主因是整个汽车行业遇到了消费困境,新能源汽车销量跟随补贴政策划定的时间段波动。政府通过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电动车行业的投资热情。2019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大幅上涨,而到了下半年随着补贴的正式大幅度退坡政策的实施,新能源车瞬间由涨转跌,下滑超过40%以上,到了年底由于政策缓和及年底整车企业考核等原因销量又迅速提升。就整个新能源汽车来讲,纯电动汽车始终是主流。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增长乏力,虽然近年氢燃料电动车也发展迅速,但整体占比仍较小。
图1 2011—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整理)
近年国产品牌整体表现良好,在政策激烈等因素下,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品质,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能源汽车销量一直稳居中国前列,蔚来、吉利、宝骏、荣威等积累了很多技术和市场经验,20年上汽的五菱宏光性价比极高,一经推出,销量迅速增长。但随着2020年特斯拉产能提升,特斯拉在中国2020年销售13多万辆,在全球销量近50万辆,特斯拉极大刺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同时大众汽车、宝马汽车等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力度也越来越大。未来,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竞争无疑更加激烈。如图2~3所示。
图2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车企(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整理)
图3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车企(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整理)
近几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及鼓励政策下,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设计、三电(动力电池、电机制造、电控系统)、充换电等方面均取得快速成长,产业链逐步完备,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前列。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一些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方面需要更多从0到1的突破。
(1)动力电池技术。续航里程不断提升,但也遇到一定技术瓶颈。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不断提升,但电动汽车热失控现象仍偶有发生,社会影响较大。动力电池技术在不断突破,但仍需要继续提升安全可靠性。
(2)驱动电机技术。永磁同步电机目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电机方案。扁铜线技术、多相永磁电机技术、磁阻电机技术、轮毂电机技术等已经具有一定技术积累,但仍需继续技术突破。
(3)驱动控制器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智能门极驱动技术、功率组件集成技术等需要继续提升功率密度,降低损耗,保证可靠性。
(4)轻量化技术。在满足结构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主要采用轻量化材料、先进的加工工艺、结构优化的设计等技术手段。
(5)热管理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对车辆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性能等有重要影响,重点主要集中在电机和电池这两大部分,未来集成热管理是技术发展趋势。
(6)充电技术。国内主要采用充电方式以交流慢充为主,直流快充为辅,便捷性是未来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充电设施安装使用仍然面临很多非技术问题。
2015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促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世界相对领先水平。随着后补贴时代到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着核心技术、结构性产能、政策依赖性等问题,因此,产业政策仍需要不断完善,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于是新兴产业,政策发布与实施缺乏借鉴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制定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企业骗补等问题。因此,政策的制定需要逐步提高规范性和稳定性,主管部门尽快制定长期政策规划,做好政策过渡期的衔接,保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延续性、可预期性,并逐步形成法律文件。
(1)加强政策对技术提升的推动。建立完善的整车、动力电池技术、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研发体系。动力电池在安全性、续航里程、使用寿命、成本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鼓励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的发展。同时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仍需持续加大力度发展,同时要重视核心知识产权申请,重视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提高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政策补贴,推动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加快核心技术的掌握并引领世界,促进产业整体健康发展。尤其要在政策上鼓励基础研究和前沿颠覆性创新技术。
(2)加强政策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政策上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协作的体系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汽车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协同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3)加强政策推动国际技术合作。全球化合作是大趋势,坚持科技对外开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与合作中互利双赢,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联合组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技术合作,开展国际标准等领域的合作,以创新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助推全球汽车产业的科技进步。
(4)加强政策对人才培养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传统汽车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比如新能源整车技术、三电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中国对各个层级的人才都出现紧缺现象,因此政策上要鼓励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共同合作,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与人才团队,同时重视培养各种层级技术人才与科研团队。
(1)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拥有核心技术、雄厚资本的企业开展充电设施运营,能够承受前期资金投入和长投资回报周期,并能够不断投入研发。充电设施的建设要因地制宜,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具有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加快城市市区、高速公路、景区等充电设施的建设,鼓励各相关企事业的协同合作。
(2)优化补贴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市场主导。2019年汽车销量整体下降,加上2020年的疫情影响,原本预计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到期的财政补贴延迟2年。对于补贴与税收政策,逐步降低直接补贴,参考国外税收抵免政策、低息贷款等金融政策支持。税收政策范围涉及产业链中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补贴政策可以转而面向消费者,扩大消费者消费需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拉动汽车企业投入研发。补贴与税收政策加强审核与监督,对于违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鼓励。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免限购、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势。
(3)继续加大各级政府采购力度。政策上鼓励在环卫、邮政、旅游、公交等更多领域和更广泛用途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新增和更换车辆中应当带头使用国产新能源汽车,按照规定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
(4)健全投资融资体系、风险分担机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占用资金周期长,金额巨大,企业投融资在原有传统汽车产业的基础上,政策上可以适度降低融资成本。拓宽企业贷款、债券等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银行、金融中介、信用担保中心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优先服务,适度放宽条件、降低利率,并可引入国外资本进入。同时做好风险防控机制。
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主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步走向成熟,并引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仍需不断突破,同时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应继续鼓励技术研发,完善产业化财政政策,通过各方协同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然走向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