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娟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心小学 吉林 通化 134102)
“泥人”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出人物、,带有强烈的东方情调,反映了中华美学的文化精神。特别的是,玩泥巴是农村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虽然他们对“泥人”的知识懂得不多,更谈不上创作,但泥料的可塑性和制作的随意性等与学生爱玩的天性产生碰撞,迸发出“无法无天”的创造力。这种贴近自然、融入生活的创作方式为“泥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学时期进行非遗项目“泥人”艺术活动的教育,可以让小学生们提早的知道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而且也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上升到精神境界,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的美丽,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校本教育特色是“泥人”,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造热情。
1.1 人本性原则。人本课程观核心思想出发点时放在了尊重人的个性方面,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推动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核心内容是构建优质的课程结构观,以人为本是课程的主要选择,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为主,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对待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保证学生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们对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
1.2 整体性原则。开发校本传承需要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考虑,掌握课本的目标以及结构,开发校本传承也需要重视学科课程,校本传承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使活动课程,对于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深度挖掘,有关于课内外以及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可以进行研究和挖掘,要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的广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3 发展性原则。根据校本传承的价值推出了僵硬的发展性原则,该课程最大的亮点就是推动学生发展成材、老师成长、学校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学校科学合理的使用相关的教育资源,制定出符合咱学校特色的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管理每一位学生。
2.1 师资队伍培养——求真务实。校本传承和其他的课程本质上是一样的,核心都是放在了推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通过校本传承进行的进步也是老师的功劳,老师也是功不可没的,开发课程的核心就在于师资力量,为了更好的让老师遵守校本传承的相关规定,我们学校首先就进行了“自培自导”,“恶补”专业知识:①让老师学习非遗的相关知识,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感受非遗的魅力所在。②聘请专业程度高的人士走进课堂站上讲台,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成长,一起感受。③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自己进行学习。④向民间艺人进行请教,学习相关的技艺,老师充当第一块敲门砖。根据本学校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及辅导,把老师们自身的文化丰富起来。其次是“自编自演”,“耕作”进行课堂教学任务。校本传承应该是动态落实的,我们需要在推动中不断的进行改善、健全,第一次编制教材以后,在现实课堂的落实过程中我们按照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不断的改变教材,对于不合理的相关内容和做法都进行调整,变更形式,让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者同步发展,保证教学方向目标符合学生日后的发展规划。当我们看到老师们的相关改变之后,深切的感受到了老师的课程观念,研究分析的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强化,学生们也有了相应的进步,正是由于老师的努力才成就了学生们。校本传承的落实让学生们和老师们都看到了教学的另一扇大门,都在为自己而努力着,展示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2.2 传承催生创新——智慧灵动。在落实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过程中,我们感觉学习非遗并不只是学习记忆和文化知识,需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学生们学会静心、专注,利用校本传承这一活动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艺术水平。在我们学校,校本传承体现出很多特点,比如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人文性等,这些都能够全面的体现在课程落实中,而且老师在传承校本的过程中也享受到课程特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老师们的努力进步:(1)全面构建课程观,了解课程的开放程度以及灵活程度,不在像之前一样只注重课本知识,现在讲究贴近生活,提高学生们的意识感受。(2)学生观进行重新的定位,课程的另一个构建者就是学生,因为老师的习惯性思维很有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要相信孩子的能力。(3)重新定位教学观,体验和落实两手抓,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尝试,科学合理的使用教育资源,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健康发展,构建“合作分享”教师文化等。
我们学校校本传承的教学特色就是“泥人”,经过学校的细致谋划以及老师们的不断学习,学生们已经大概也许到了塑造泥人的基础技巧,比如捏、挖、挤、压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卡通造型来独立的创作,通过立体彩绘技巧为自己的作品填充上颜色。根据现实情况,我认为“泥人”艺术教学在农村学校开展起来一定非常的顺利。“泥人”艺术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审美、思维、实际操作等,不单单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