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张一平
中咨华宇(沈阳)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全国范围内人均平地耕地面积少、林地密且具有较多的喀斯特地貌,因此,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资源较为匮乏,并且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资源质量总体程度不高。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2014年-2019年由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这些工业化的活动便给我国部分土壤资源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压力和破坏,在由我国环保部门组织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共在我国设置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743个,覆盖我国27个省市,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水平较低,使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问题频繁发生,这影响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质量,本文对质量监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与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相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土壤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流动性较差,且多数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不均匀。污染物受到气候条件、地质活动、地层结构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小范围流动现象。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在土壤环境监测区域中设置若干数量点位,确保监测采样点具有均匀性与代表性,才能准确、客观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第二,土壤污染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未开展全面性土壤采样分析工作前,难以准确评估土壤污染程度、划定污染范围。问题根源在于,土壤中所分布污染物主要以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为主,工作人员很难通过肉眼发现这类污染物或是大体评估污染物浓度含量。
目前,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监测方案不合理,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对于我国需要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的区域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且耕地面积普遍较小,如果在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使用国家统一的网格布点法,那么就很难客观地反映出被测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第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监测指标缺少针对性,例如在我国的贵阳区域,土壤监测机构主要对该省市具有明显污染特征的区域土壤进行指标化的测试,但是对土壤中其他的重金属污染物在没有进行跟踪监测,这就无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反应。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评价指标不成体系,这主要源于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主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工作,但是该标准中并没有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要求进行具体性的评价。因此,我国监测工作人员在实际监测中还会依据《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澳大利亚保护土壤及地下水调研值》等相关的标准评价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参考,而这些杂乱的标准评价便会使土壤监测中的标准设置过多,进而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体系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严重破坏了土壤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长此以往会破坏掉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剧其他自然资源的污染程度。为此,人们应提高对土壤安全环境及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不断完善相关与土壤安全环境相关的管理条例和防污治污条件,为土壤安全环境及防污治污体系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之前,由于人们对土壤环境安全的不重视,导致相关科学研究一直止步不前,存在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土壤环境安全及污染防治相关的科研项目无法顺利开展,最终导致我国土壤环境安全及污染防治技术与方针与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不能对现有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改善。
(2)加强土壤质量监测工作。部分重型工业较为发达或人口聚集密度高的区域,应定期对该区域内的土壤性质进行监测,判断该区域内部的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属于哪种类型,便于人们快速对该区域内的土壤进行治理。
在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通过多渠道来加强土壤监测能力的建设,其中主要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土壤质量监测单位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监测资金投入纳入财政的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而在监测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部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拨款力度,同时各级政府还需要以生态环保作为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被污染区域的环境质量监测站建设。
第二,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监测单位需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要确保从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实验室取得了土壤分析项目的计量认证资格证。此外监测单位还需要定期地举办有关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技术的培训,在培训中需要对监测人员的监测能力和污染物的识别能力进行培养,加强监测人员对土壤样品的布点、采集、制备、处理和测量等工作,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和保证土壤监测数据符合国家的相应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作为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开展前提,主管部门与监测机构必须加强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力度,掌握监测工作特点与监测技术应用现状,以重金属为主向多目标监测、加强现场应急监测力量、建设专业化监测团队、构建全国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