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璐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迫在眉睫,在新时期环境中,应该关注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明确更高的要求,不只是强调学生体质增强,还应该强调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适应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基于体育强国的理念,以下是笔者对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的具体分析与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关注教学理论渗透;另一方面,要巧妙地关联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安排具有特色的课程。首先,要体现课程种类的多样性,高职院校学生往往要接受3年的学习,可是在学校的时间仅仅有2 年,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科学地对课程类型进行丰富化处理。其次,要体现课程构建的特色性,体育课程的建设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与指导方针,保障学生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增强自身专业化技能,为后续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1]。课程教学应依托以人为本的思想,思考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给学生安排特色性的课程活动,日益丰富、完善体育教学组织结构。立足于学生具体情况,在多个年级以及专业内进行特色教学课程构建,应充分凸显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思考院校现有的教学器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最后,要体现课程管理的现代性,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期间,教师要全方位地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延伸学生学习知识面,增强教学管理质量,还可借助网络平台,介绍和体育知识相关的内容,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树立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感知[2]。
最近几年,我国院校表现出生源充足且院校扩招的发展倾向,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却是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同时,在办学期间,一些院校的教学工作盲目模仿其他的高校教学模式,以至于院校体育教学培训目的不够清晰。另外,体育教学课时也存在问题,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征主要是实训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院校理论教学时间有所减少,或者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相接近,诸多院校不仅削减了公共课程的课时,还减少了体育课时,造成学生学习需求不能充分得到满足[3]。院校的教学扩招形式导致学生人员数量以及教师数量的比例不够协调,不能从本质上保障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结合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院校和中职院校的体育内容基本相似,依旧围绕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进行,造成体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并且体育课程的现有资源,不管是教材还是网站都不够完整,如课程教材的类型与数量都存在缺乏特色性的问题。甚至院校各自为战,往往采取教材资源自编自用的方式,不能全方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4]。另外,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诸多高职院校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将学生体能测试和日常出勤情况加以综合思考,通过终结性评价的模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淡化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培养。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把课程目标当作教学改革的基础任务。明确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代表着体育课程的方向已经确定,展现教学课程构建的岗位针对性,关注和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不同,强调体育教学职业精神与体育特征的展现,贯彻在职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保障体育教学质量可以提高[5]。除此之外,在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上,应该注重适应性目标的凸显,综合课外体育教学情况设置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由此学生可以学有所依,全方位落实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在此期间,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强调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要以职工的身份加入工作岗位,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还应确保这些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态度。院校教育的生命力便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然而每一种运动技能的发展都要以文化知识为前提,所以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朝向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方向转变。第二,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可以“零距离上岗”,密切跟随社会发展与需求,结合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开设课程。体育专业课程应顾及就业岗位,给学生传授具备实用性强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熟练地运用专业技术,由此上岗之后可以凭借技能立身,这在本质上,也可作为权衡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指标[6]。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例外,要结合体育健康指导员和体育教练员的岗位需求,设置对应的体育特色课程。第三,模块化地处理体育教学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涉及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前者是学生通过体育理论学习形成对应的体育技能,课程面向岗位需求,优化体育行业的理论教学课程,引进实训环节,帮助学生形成体育核心技能,保障学生可以发展为体育职业核心知识技能综合型人才。选修课程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机制执行情况,结合课程开发与院校课程资格考证,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以及常规教学内容的融合,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项目,扩展学生今后就业面和职业适应能力[7]。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院校应该站在特色化的体育课程内容构建视角下,结合学生专业种类,了解从事于职业需求的技能,吸收职业保健等一系列体育知识,完成体育教学和职业教学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开始的体育课程不只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围绕院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挖掘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注重凸显体育课程构建的特色化。特色化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应着眼学生未来的成长方向,设置具备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流程,将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促使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时间、课程形式形成相对特色性的体系,展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生命力。
体育强国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涉及体育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保障教学方法的特色化彰显,学生技能掌握按照由浅入深的形式进行。选修课程的具体安排与布设,体现着体育课程具备的生动性和大众性,便于全方位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归纳传统教学方法为前提,增强特色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综合院校体育教学的特征,自主探索与特色化体育教学理念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体育课程中纳入岗位训练的“嵌入”方法,在教学课程中纳入扩展训练的“引进”方法,在身体锻炼中渗透“针对性”方法等,由此全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在体育课程之后给学生创建多样性的体育舞台,优化教学结构,依托早操形式、课外教学形式、运动队教学形式和体育竞赛形式等,安排体育教学讲座,设置体育节和体育表演等节目,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8]。
教学评价质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含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院校现有的教学环境等。因此,特色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思考多个因素,争取制定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标准。特色化的教学指标呈现学生自身体质、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情况,综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借助总结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的模式判断学生学习成绩,思考学生是否已对体育教学知识充分掌握。
综上所述,体育强国背景下进行高职院校体育特色课程构建是系统化的工程,院校管理者要站在人才培养的视角,设置特色体育体系,围绕体育强国的建设需求和要点,明确体育特色体系构建计划,从多个层面完成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特色化体育课程目标、构建特色化体育课程内容、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构建特色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案等措施,不断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前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