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蕾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人们的日常交流,报纸书刊,媒体电影电视中处处都有隐喻现象。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交际形式变得丰富,表现出多模态化,不同的模态符号交互传达隐喻意义。近年来,多模态认知隐喻研究涉及语类众多,从最初的静态图片到现在的动态视频、音乐,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多模态认知隐喻视角研究电影《绿皮书》中的隐喻,探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文字及图片如何通过隐喻传达人人平等与尊重的主题。
Lakoff&Johnson[1]认为,隐喻是概念现象,本质是用另一类事物看待某一类事物。认为人们赖以思维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即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体现于人们的语言和行动中。多模态是21世纪新兴的研究内容,多模态研究主要研究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的多模态语篇的模态使用特征。Forceville&Urios-Aparisi[2]在所编的论文集中首次将多模态和认知隐喻结合,介绍了多模态隐喻的基本概念,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形式;随后针对广告、政治漫画、电影等不同的语类进行了多模态隐喻分析研究,为后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提供了根基。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涉及两个概念域,即源域和目标域,而隐喻意义的产生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在国内,赵秀凤[3]和谢竞贤[4]较早对国外多模态隐喻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的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类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涉及的主要语类包括广告[5-6]、漫画[7-9]、影视作品[10]及海报[11]等。目前,国内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尽管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相对国外仍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语类多集中在广告和漫画方面,对电影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及多种模态协同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电影《绿皮书》中语言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的隐喻及其协同关系产生的隐喻效果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两种模态的隐喻对展现电影主题的影响。
电影《绿皮书》于2018年9月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在中国上映。该影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多个奖项,影响广大。影片讲述了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为了巡演,雇了一个粗鲁的白人托尼做司机兼管家等,在南下的过程中,两人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分歧不断,但是经过一路的接触与感受,彼此最终互相理解、结为朋友的故事。影片中,黑人钢琴家一反人们心中对于黑人的印象,他身上有着一切上流社会优雅博学的特点,是一个有涵养、有学识又琴艺高超的博士钢琴家;而白人司机行事粗鲁,言谈举止显露出文化水平的低下,并且目中无人,爱耍小聪明。
影片中两人在和解之后继续前行时的一段对话引起人们的思考:
—"Don't be lazy Tony,enunciate."
—"I ain't"
—"Betty bought a bit of butter."
—"Betty bought.Betty bought...butter...who says that? Butter uh..."
——"You have to start somewhere Tony."
——"A singer does vocal exercises,an athlete warms up,before they rehearse."
——"Athletes practice,they don't rehearse."
——"Ah,shit!"
这段对话是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在纠正白人司机托尼的发音和语法。白人司机托尼一共说了四句话。第一句话中,“ain't”一词虽然现在比较常用,但是在20世纪是美国南部文盲粗人说的;第二句话是在重复谢利博士教他的那句绕口令,虽然只有六个单词,可是“Betty bought”和“butter”重复了两次,句子也没有说完整;从谢利博士后面的纠正也可看出第三句话中“rehearse”一词用错了,与特定的语域搭配不当;最后一句话是因为车子突然坏了,托尼发出的咒骂。短短的四句话凸显了白人司机托尼的粗鲁,没有什么文化和耐心,而这恰好与谢利博士形成了反差。谢利博士是个受过高等教育、有文化、有涵养的人,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很少见的。对比两人的语言风格,以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的语言为源喻,以二人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为目标喻。二人经过前期的磨合与分歧、争执,关系有了很大的和缓,进阶到了后一阶段的融洽相处,以融洽相处的关系为源喻,暗示了对世界和平人人互相尊重的美好祝愿。从两人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二人关系在慢慢变熟,互相没有了前期的抵触和偏见,并在向朋友方向靠拢。谢利博士愿意主动纠正托尼的发音和语法,而托尼虽然嘴上抱怨,但是也在老老实实跟着说,两人一路上也可以简单地聊天,聊生活。
此外,电影名字《绿皮书》本身也是一种隐喻。《绿皮书》其实是一名来自纽约的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于1936年编写的。《绿皮书》全名是《黑人司机绿皮书》,当年的黑人旅客中几乎是人手一本,上面详细说明了黑人种族可以居住的旅店、吃饭的场所等。电影以此命名,作为源喻贯穿全文,目标喻则向观众表明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生活状况,表达了社会对黑人种族的歧视。而这一命名,在宣传及上映初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观众产生了很好的联想、期待。在影片最后,二人的和解也暗含着对“绿皮书”的摒弃与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祝愿。
在图片设计方面,影片中色彩光线的隐喻设计十分巧妙。开车巡演路上,出现了多次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引发的冲突。比如黑人钢琴家外出喝酒被围殴,在雨夜因为停在不被允许停留的地方被带进警察局等。这些冲突发生的场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影片的整体色彩都是昏暗的,以昏暗的环境为源喻,其目标喻是20世纪60年代的不平等现象及被欺压人群的压抑、无奈。相反,在影片中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开始出现和解时,比如黑人钢琴家教白人司机给妻子写信,再比如黑人钢琴家路上纠正白人司机的发音和语法等时,色彩光线都是丰富明亮的,是绿色的草坪,明媚的阳光,蓝色的天空。这样的色彩作为源喻,带给人无限的希望,让人对美好生活产生想象与期待;因此,目标喻代表着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之间的理解、和解及人人和平共处互相尊重的愿望。
张德禄(2009)[12]提出模态间表现关系理论,本文对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的模态间协同关系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一理论。影片图像与人物语言互补强化的协同关系对主题表达有凸显强化作用。以电影中白人司机写信片段为例。
在托尼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嘱要写信,托尼的态度是不耐烦、不情愿,他说“我写不出来”“我会丢人的”,在妻子反复强调并告知写信比打电话便宜多了时才勉强同意。托尼的第一封信写于晚上住宿的旅店,内容简单日常,跟妻子说自己的饮食,提到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时,态度有褒有贬,认为谢利博士钢琴确实弹得很好听,但是又认为他性格无趣,行事作风与自己不一样。写第一封信时,图像颜色偏暗淡、昏黄,与托尼写信的内容形成互补强化,表现托尼对这段工作及雇主谢利博士的平淡、不带过多感情色彩的态度。
在第二、三封信中,托尼的语言及对谢利博士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封信中告诉妻子自己和谢利博士相处得很好,只是“有时觉得他不开心,所以他喝那么多酒”,暗含了一些关心。此时,场景为二人在吃饭,背景是明亮的窗户,与托尼信中的语言形成互补强化,暗示二人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和,开始出现关心和理解。第三封信是由谢利博士帮助托尼写的,谢利博士口述,托尼下笔。与前两封信相比,第三封信的语言有了明显变化,语言文字华丽又动人,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思念,引得妻子看信时流下眼泪。此时二人在空旷的室外吃早餐,环境优雅清新,关系融洽,甚至可以聊天,谢利博士愿意帮助托尼写信。背景环境与二人的语言同样形成互补强化,表达了二人之间关系的融洽。
影片中几个写信的片段作为源域,目标域则是二人之间关系的转变。电影通过语言和图像两个模态的互补强化的协同关系进一步凸显了二人之间从最初简单的雇佣关系逐步发展为朋友关系;融洽相处的转变,凸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的美好愿望。
本文在多模态隐喻理论基础上对电影《绿皮书》中的语言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使用的隐喻进行研究,探讨这些隐喻对凸显“平等尊重”这一主题的影响。本文为针对电影语类的多模态隐喻的个案研究,期待未来建立此方面的语料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