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连 拜尔娜·木沙 徐蔼积
(新疆科技学院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想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管理学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实践性和综合性,涉及面广。本文从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新疆地域特征,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等角度提出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管理学课程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的管理思想理论产生、演变过程,掌握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掌握四大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管理实践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使其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开拓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健全其独立人格;在学生的教育中厚植爱国爱疆情怀,最终培养一支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各民族管理人才。
管理学课程选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总论、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教材以管理的五大职能为重点,以决策职能代替了传统的计划职能是其一大特点。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管理学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思考和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现代管理启示。[2]在授课过程中,思政元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时政新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精神、党史学习等方面融入。
绪论中,通过讲授马克思与管理学的关系,引出课程介绍,讲授学习管理学的理论指导,要坚持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修身治平”的思想引出管理学的对象。
第一讲管理导论:通过党史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介绍组织的概念及特征;通过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讲授管理的概念及特征;通过小案例“三个和尚没水喝”讲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讲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很多的文学著作、文物古迹、丰富的管理思想,通过中国古代道家“顺道无为”的思想,儒家“仁、义、礼、智、信”,法家早期的管理思想的讲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融入课堂教育,介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第三讲决策与决策过程:结合“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讲授决策的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结合党史学习——国共第一次合作,以视频的形式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党史大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讲授决策的影响因素;第四讲环境分析和理性决策:通过古籍《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讲授环境分析的方法,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结合视频资料共享单车“小黄车”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深化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从学生熟悉的共享单车入手,增强学生案例讨论的参与感。第五讲决策的实施与调整:结合时政新闻、国家2035年的远景规划,讲授计划的分类。结合案例“海尔集团的PDCA”阐释PDCA的内涵、体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优秀企业,学习企业家精神。第六讲组织设计:结合时事新闻“印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讲授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在讲授组织整合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的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保障人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干涉,又要提供人身自由发展的资源和条件。[3]77-78第七讲人员配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提出年轻干部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4],阐述人员培训的功能。第八讲组织文化:从我国特色建筑,法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当地的美食和服饰、地方法规和胡杨精神、马兰精神,本土企业特变电工logo、标语、“三特精神”三方面阐述组织文化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构成。从视频资料《抗疫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并结合《榜样的力量》讲述如何塑造组织文化。第九讲领导:通过展示海尔张瑞敏、格力董明珠、华为任正非等优秀企业家的图片,让学生总结优秀的企业家的特质,从而阐述领导者特质理论。第十讲结合脱贫攻坚战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虎的先进事迹,讲授需求层次理论;并结合视频《表彰抗疫模范——钟南山院士》,讲授激励的方法。第十一讲沟通:通过中国“外交天团”的名场面来引出沟通的概念,通过“颜回是怎样赢得孔子从生气到认可”的故事,阐述有效沟通的标准。第十二讲控制:结合党章,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讲授控制内涵、分类,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团队意识,增强学习工作的纪律性。第十三讲创新: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嫦娥五号——创造五项中国首次”,党史学习——三湾改编[3]77-78等,讲授创新的内涵及我国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管理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可以结合思政内容的知识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深入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更好地实现二者的结合。教师应多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热点;因为只有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关注新闻和热点,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新闻热点时效性较强,因此需要教师从其中不断提炼和总结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5]教师还需要积极参加研讨会和讲座,通过学术研究和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最后,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政教育要润物细无声,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如何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知识的有机结合,对教师是一个重大考验。
1.加大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
思政元素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优秀案例等,可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人民网等渠道获取最新新闻热点;可依托每课3分钟,搜集四网三报上的思政元素案例,使时事新闻、国家发展等内容与课程结合。管理学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全局观,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
2.教学设计要用心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授课能力的重要载体,做好课程思政,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集体备课的作用,做到思政与管理学课程知识点的自然融合。
3.丰富管理学的授课形式
思政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结合热点问题,视频影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讨论,课上引导思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如“五四”青年节,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人生决策;结合党史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营造爱国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学生的社会活动和我校“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文化润疆”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讲授文化、组织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等,增强文化自信。2021年是建党百年,可以结合“党史上的今天”,加强党史教育,使学生明白党的奋斗的艰辛,从而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将以往教学中苹果公司、IBM公司等案例更改为华为、海尔、格力等民族品牌案例[6],讲述优秀企业家的故事、身边的榜样、工匠精神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将管理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技能。用典型的案例诠释管理学的精髓;精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共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自觉主动地加入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渠道融合,促进思政元素和学科竞赛、社团活动、企业参观等实践互动的融合。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职业素养、个人素质等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学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基地、当地的博物馆及红色旅游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企业管理实践和红色教育。
传统的管理学基本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三部分构成,主观性较强;期末考试以课本知识点为主,较少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为了更好做好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加强德育考核,改变平时成绩的构成,鼓励学生参与每课3分钟的讨论和讲解;期末考试中案例分析、论述题等题目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该课程能够与思政元素融入的内容较多,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做到言传身教,加强教学设计,使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切忌生拉硬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