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群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学优生,通常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也被称为绩优生。[1]他们在成绩、能力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由于光环效应,部分教师和家长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有以偏概全的心理,觉得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的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心理亦是健康的。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优生因为心理出现问题,而产生一系列后果的新闻屡见不鲜。2020年8月,福建某高校准研究生因极端心理,虐待小动物;2020年10月,辽宁某高校研究生因不堪学业压力而选择自杀;2020年11月,安徽某高校男生因为情感纠葛,杀害自己的女朋友。这些高校学优生,在父母、老师、朋友眼里的“白天鹅”,其实可能会出现学业、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本文以一些高校学优生为研究对象,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集体意识差
学优生自小在学习上表现突出,从小受到的关注会高于同龄小朋友,逐渐地他们的主角心理会增强。部分学优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希望这种众星捧月般的关注,在班集体乃至其他一些实践活动中也享受到。当他们形成了这种心理,有些学优生就会形成“高人一等”的心态,会出现瞧不起周围其他同学的心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的集体意识很难得到培养。
2.追求完美的偏执强迫心理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但是这种追求一旦过度,就会造成心理的扭曲,也会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一些高校的学优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往往过分地去在意自己的不足,他们比较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和对自己都比较敏感,他们想要去保持和维护自己优秀的形象。[2]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一些高校学优生,会有这样的心理:当完成一件任务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稍微有一些做得不好的,他们往往会情绪低落,甚至会产生偏执强迫的心理。
1.虚荣心理
哲学家柏格森曾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罪行,然而一切恶行都是围绕虚荣心而生。”[3]由此可见,虚荣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学优生来说,他们从小在周围人的夸赞中长大,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便被标榜为社会的精英,未来国家的栋梁。有些高校学优生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知,被虚荣冲昏了头脑,当自己取得一点成就时,就会到处吹嘘,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优秀所在。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在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4]有些高校学优生因为想争取荣誉和奖学金等,便滋生了这种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缺乏一种双赢的心态,他们会因为怕其他同学超过他而感到恐惧,因而其他同学取得了一些优于自己的成就时,就会心生嫉妒,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不能以平常心去结交朋友,难以敞开心扉,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困境。
学优生通常会更注重老师和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评语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情。[5]而且他们所受的期望比较大,会有很大的负重心理,高校的学优生在毕业之际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往往也使他们易挫,因为人们会刻板地认为学优生就应该找到优于常人的工作才叫成功,在这种期待和压力下,若老师和家长不加以及时疏导,有些学优生就很难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1.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易患成就焦虑
根据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6]213对于高校学优生来说,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周围人的高期望下,他们比较容易出现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不能容忍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出现,他们在选择学习任务和挑战时,会倾向于选择远超过自己学习能力的任务和远远低于自己学习能力的任务,而这种选择往往不利于高校学优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外部动机主导的趋向性
学习动机可以按照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外部动机指的是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6]204高校学优生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得很优秀,自然会受到老师、家长,特别是周围亲朋好友的赞赏,殊不知这种泛滥的赞扬“洪流”,有时候会弄巧成拙,会冲垮学生学习的自我驱动力,部分学优生就会有所偏向,可能会出现追求奖励、避免惩罚、取悦老师等心理,成为分数荣誉下的“奴隶”。
1.争强好胜,抗拒合作
高校学优生大多是学校和班级活动的骨干,他们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优秀,让其他学生仰慕。在不知不觉中,有些高校学优生就会有一种谁都不如自己的优越感,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是对的,并且希望处处都能优人一等,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争强好胜,胜负心比较重,因此他们在行为上抗拒合作。这种心理一方面来源于他们想赢,另一方面来源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优越感。
2.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发展之间投入不均衡
高校学优生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优秀,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其学习活动投入比较多。如何达到学习能力培养活动的投入与其他能力培养活动之间的投入的均衡是当下部分高校学优生的难题,当他们之间的天平被打破,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以往新闻也频频爆出部分名校大学生自理能力差,需要母亲陪读照顾的事例。这都是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结果。
学优生在进入大学的初期若不加以正确指引,往往会出现一种迷茫和困惑感。一部分学优生进入大学以后,会产生一种落差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因为进入大学阶段后,学习不会像高中那样,在老师的缜密推进下进行,高校的学习更多靠的是学习的自主性。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来自各门课程任务的压力,高校学优生更是如此,他们既想要把学习任务按时完成,又想在学习上表现突出,学业压力就成了一些学优生在高校生活中的主要压力;在生活上,大学的课余生活更加绚烂多彩,学生的自由活动也更多,因而在日常生活开销上和交友上都会面临以前未有的压力。
学优生进入高校以后,课余能把控的时间有所增多,同时人际交往的需求也显现出来。但是有些学优生在交友时往往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很难得到改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追求归属和爱的需求。[6]212对于学优生也一样,但是很多学优生在过往的教育中往往侧重于智育,而在情商的培养上有所欠缺,因而在遇到情感危机时,一部分学优生很难妥善处置。
由于高校学优生在成绩上高于普通学生,社会群体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的心理也是健康的。当前一些学术调查研究也大多关注学困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殊不知,部分学优生在高强度学业压力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普通学生更为复杂和特殊。
1.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
高校学优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荣誉观、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成败观。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这就要求学优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对自我的审视;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习的动机应该是为了获取新知识的价值,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外部的奖赏;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要意识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最后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成败观,要在不断的失败中汲取经验。
2.多参加大学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踏入大学以后,学优生应该好好把握大学这个平台,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大学有各种类型的社团和种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这种团队协作活动,既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也可以使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彩。拥有多样的兴趣,在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有分散注意力的地方。对兴趣爱好的这种坚持,也会锻炼人的意志,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学优生的心理健康,因为人际关系是每天都要应对的一种社会关系,若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副作用。高校学优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摒弃自己的优越感,融入普通学生中去,要意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有抱着虚心学习的心态,才能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高校来说,要改善部分学优生的心理健康,就应该设置多重防御和治理机制。第一层机制:辅导员。辅导员要关注每一位“学优生”的心理动向,第一时间发现和了解学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及时心理疏导;第二层机制:以学生为组织的心理健康协会。设立高校心理健康组织,能给同学提供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让同学间也能有一个同伴互助的通道。第三层机制:设立高校心理咨询室。让那些有心理压力的学生可以有一个相对专业的心理指导。
2.健全学优生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多维的,除了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还有内省智能、社交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6]279这些能力都应该得到培养,也应该纳入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拿小学的“三好学生”来说,其主要的考核标准还是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德育、体育、美育等其他的综合素质的地位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已经被弱化了。因此我们只有从评价体系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优生的综合素质。
3.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促进高校学优生心理健康发展,还应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一,要杜绝校园暴力的出现,这种校园暴力不仅包括身体暴力,也包括语言暴力。学校要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进行法制知识的教育;第二,要加强高校学生心理知识教育以及心理技能训练,开办心理知识技能大赛等带动学习氛围。第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启示我们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环境中去,可以从班级的小橱窗或者教学楼走廊的“文化墙”入手建设。
1.防止溺爱和过度施压的倾向性
作为家长来说要防止两种倾向性,第一是防止溺爱的倾向性。家长应该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对学优生的方方面面给予中肯的评价和反馈,让孩子能清晰地认知自我,如果学优生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那么将来在面对建议的时候,往往会变得很抵触;第二是要防止过度施压的倾向性。部分家长会有攀比的心理,这种攀比的心理不仅是对于自己状况的攀比,也会蔓延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乃至将来的就业状况。在这种压力下,孩子的心理也容易出现扭曲。
2.实施挫折教育,增强抗挫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不可忽视。首先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励志的书籍,通过阅读作者的经历,能培养学优生抗挫折的信念;其次要引导学优生做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期待压力,有一些高校学优生由于自我期待过高以及家人期待过高,而无法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这种不清晰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去应对挫折;最后,要鼓励孩子敢闯敢做,不要一面对挫折,就让父母来承担,而是应该引导他们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高校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认知、情感、意志、动机、行为等多维度去探析高校学优生的内心世界。高校学优生本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创设良好的整体发展环境,共同促进高校学优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