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1-11-23 20:21雒淼淼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院校

雒淼淼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拥有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社会。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在多年的实施应用中,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学生的认可。我国心理学起步晚、发展慢,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制度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够完善和成熟,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心理问题尤为突出。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使其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驾护航。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制度体系不完善

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心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心理工作相关模式和制度的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在美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工作主要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从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展了,普及性较好,大学生心理比较成熟,大学里不再大规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工作最早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孕育出来的,主要是以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心理咨询工作相对薄弱,相应的一些制度,如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制度、家校联合制度等虽初具规模,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对一些严重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反应和跟踪机制。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制度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够完善和成熟。

2.重视程度不够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工作重视不够,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要求以指导性为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软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课程设计等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至今没有达标。高职院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集中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认为其主要是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服务,减少事故的发生。很多高校并未配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里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服务硬件设施仍不完善,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6个基本工作场所都配置不齐。构建完善、科学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要有硬件作为支撑,硬件设施的完备是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设备的不完善、落后,将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生活与学习,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失落心理、好奇心理、情感需求、自卑不满、娱乐冒险等问题。[1]

3.人员配备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的师生比应达到1∶300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育环境,学校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各学科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队伍远未达到这一要求,人手短缺是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普遍现状,造成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滞后。[2]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由二级分院的辅导员承担,辅导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擅长学生思想工作,但辅导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不具备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能力,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有些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也有一些没有相应的资质证书的心理教师。现阶段,中国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普遍现状是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并有心理咨询师证及其他相关资质证书的心理教师,大多数也不是专修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的教师。在成为高职院校心理教师之前,这些心理教师未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的培训,更没有接受过督导师的指导,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不少高职院校心理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与二级学院交流较少。

二、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对策

1.优化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咨询服务体系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优化高职院校心理服务平台,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以满足大学生日常心理服务的需求。利用网络咨询的隐匿性、便捷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和优化网络心理咨询资源。[3]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预约、谈话、转介和跟踪等工作制度,定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健全心理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根据心理咨询道德伦理守则,保护好学生的隐私,规范心理咨询前知情同意程序,规范心理咨询谈话记录和档案管理等工作。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多高校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课时量不够等因素影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应将课程数字化,整合学校内外最强的师资力量,打造线上数字化课程,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以团体活动、互动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小班制教学、互动翻转、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按时完成年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每年对在校大学生实施2—3次心理测评,筛查出心理危机学生,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约谈,并定期跟踪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建立院、系、班、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以预防为主。利用学校大数据平台,对心理危机学生实时跟踪,定期评估。加强和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切实解决这部分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适当减轻其压力,给予这部分学生人文关怀和专业指导。心理教师队伍定期进行案例讨论,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并加强朋辈互助、家校联合等机制,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定期对学生家长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完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畅通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向医院心理科或者精神科转介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学校需加强与医院心理科及精神科的沟通,并定期邀请医院心理科及精神科的医生到学校进行培训或讲课。

高职院校应发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的作用,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师生对信息的需求,调动学生主体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传递心理动向,增强对学生负性心理的预警。

3.配置足够的专用工作场所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建立心理健康专用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建设心理测评室、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团体活动室、放松练习室等功能室。完善的、科学的心理咨询硬件设备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基础保障,学校应加大相关硬件经费投入力度,如有条件,可及时升级硬件设备,以保证大学生能够“应咨尽咨”。

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教师在课堂上要传递正能量,以身作则;管理人员要为学生做好服务,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宿舍管理人员、楼管员等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及时地观察到学生在宿舍中的异常行为,从而向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

二是做好专职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大心理专项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完善队伍的选聘机制,严格审查选聘人员的资格条件。[4]按照心理教师师生比例配齐心理专职教师队伍,加强专职队伍的业务能力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场地建设,为专职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平台、经费和制度保障。设立二级分院心理辅导站,聘请具有相应资质或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培训的教师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和学习讨论,充分发挥各自岗位上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做好兼职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每年开展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指导心理健康委员、宿舍管理员开展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5.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知识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和线下全覆盖,保证每生每学年至少完成32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高校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小游戏、情景剧、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方法,使学生摆脱传统课堂上乏味的模式。[5]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在感受中成长”,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6]

三、结语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育环境,学校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各学科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渗透。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