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21-11-23 19:15王莉莉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产教双创校企

文/王莉莉

鉴于高等人才供给的现有矛盾,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结构改革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产教融合则认为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突破口,更是当前“双创”教育实践的聚焦点。基于产教融合的认知与实践,高校教学积极对接企业、市场,力求实现高校学生学习、就业与发展的无缝对接,解决人才供给矛盾。而产教融合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密切关联,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策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产教融合与高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关联性

高校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应跳出只关注创业知识、专业理论教学的认知误区,更要关注时代发展变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开展产业实践,真正解决专业教学“高校热、企业遇冷”的问题。发挥产教融合中企业主体地位,真正解决教育中表里不一、供应与匹配不对等、校企人才信息不对称等系列问题。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带来教育的深度变革,而这需要从产教深度融合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联性的梳理上入手。

(一)“双创”能力培养依赖丰富的课程体系

当前,多数高校基于自身实际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于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条路走,但受制于课程资源开发有限、师资队伍配备不足等实际,“双创”课堂讲解依然带有明显的理论说教色彩,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涉及较少[1],普通的课堂教育对就业创业流程、政策宣讲不足,且现有的课程考核只针对于理论教学,多侧重标准答案,学生“双创”知识学习无法向实践转化,因此也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大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学生缺乏实践操作也并不是真正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导向下的产教融合,要求高校主动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合作,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建立示范园区,在课程体系方面提升实践课占比,规定实践教学课时数,且实践课程纳入考核体系,既起到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保障作用,又起到教育约束作用。

(二)“双创”能力培养依托产教融合优化路径

高校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地于实践。随着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注与引导,高校也开始着手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与展开,正积极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但缘于高校与企业、行业乃至产业的差异化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创新创业教育也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2],而深化产教融合,则要求基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深化企业与高校的沟通,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取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突破,以达到“曲高和众”的境界,最终构建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主体的利益统一体。

(三)“双创”能力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孵化平台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循序渐进,其本身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而“试错”也需要良好的孵化平台。但受运行场所、项目数量、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影响,孵化平台建设也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在孵化平台搭建中,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的孵化要求,最终影响平台的孵化效果。深化产教融合则是要求让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企业链等耦合在一起,打破各链条壁垒,构建专业师资队伍,积极推行优质孵化项目,拓展融合的领域,提升融合的深度,逐渐形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的生态链[3],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学院特色专业的建设,以打造成熟的校内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基地,推出系列创客空间、产业项目孵化基地等。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路径

(一)积极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载体,完善科学化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环境,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也使得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有长效机制保障。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使得教材编写、课程方案制定既满足高校基础教育需求,也关注专业市场发展走向,契合企业人才需求,确保创新创业教材建设的科学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了解挖掘行业企业人才的多元需求,鼓励企业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言献策,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唤醒和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

(二)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必须明确教育导向的基础上,自觉践行育人责任。教师应切实发挥“双创”教育的引领作用,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做好学生能力考核与评定工作。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关注师资队伍优化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专职教师于企业挂职锻炼或深入基层学习,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双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交流培训,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真正做到教师的“走出去”。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地“引进来”,基于产教融合带来的产业融合、校企合作,于校外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辅导,扩大教师来源,推动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所获得的“双创”教育更加专业、更加规范、更加全面。

(三)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双创”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作,知识到实践的转化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当务之急是搭建“双创”教育的有效实践平台。以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协会的实践项目以带动实践教育的深化,但训练缺乏系统性[4],因此应加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深化企业与高校的对话沟通,让学生积极地“走出去”,让企业有针对性地“走进来”,校企资源整合,共建实践教育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企业提供实训基地、技术指导和专业师资队伍,而学生于企业参观、顶岗实习、项目开发中明确工作流程,点燃创新创业的热情。基于平台建设成立创业孵化器,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优化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想真正落地,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以学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和关键,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带动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增强其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做好实践经验的积累,以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创新创业教育更“接地气”。如“双主体”教学模式,学校扮演教学主体和生产主体的角色,而企业扮演市场主体和技术主体的角色,以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推行双主体教育模式,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肥沃土壤,以“种子嵌入”的模式带动创新创业人才的输出,学校充当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种子”,而教师充当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的“技术种子”,学生则是“生产种子”,发挥企业技术优势,推动产学对接,增强学校育人能力,以双主体运行带来学生“双创”意识的唤醒和能力的培养。再如项目引领式模式,基于工学结合的思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于品牌骨干专业中遴选出具备条件的企业打造“教学工厂”,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工学交替中获得创新体验,让企业与学校走共赢发展之路,变生活场景、建设场景为学生实训场景。再如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以实现学生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考核通过的学生成为企业职工,真正实现学生入校即入厂的预设目标。在教学实施中,学院和企业组成专家团队,就课程体系、教学方案沟通协商,让人才培养契合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让课程架构包括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教学项目等几大部分,以学徒制模式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再如产学研用链条式模式,要求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信息共享,在技术创新、科技研发、人才建设等方面通力合作、跨界融合,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让校企协同育人。实训基地工厂化、专业理论实践化,企业作为教育的牵头人以生产实际引领教育教学,让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得益彰,企业项目转变为学校教学素材,项目实践带动专业建设,校企相长。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竞争,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担负起“双创”人才培养的重任,积极探索教育的有效路径。当前产教一体化、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因此,要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产教一体化、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契机,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借助学科专业优化、学科壁垒的破除,开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双创校企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