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变与求变

2021-11-23 16:46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质量文化

李 杰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 1000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领域发展作出重要论述,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至2019年,产业规模从2.7万亿元增长到4.4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3%左右,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3.97%上升到 4.5%。[2]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 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但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分别下降13.9%、6.2%、0.6%。[2]虽然全年实现正增长,但是各门类内部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产品的单一性和创新性不足、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等多重因素叠加,国内文化企业的发展问题也越发凸显。受疫情影响,2020年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消费成为“重灾区”,全年营收1 115亿元,同比下降30.2%,连续四个季度降幅超过30%。我国文化娱乐产业相关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经营方式、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来应对疫情,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产业升级和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通过何种方式提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相关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与复工复产,文化产业率先恢复了正增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通过进一步对文化产业内部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着两极分化的趋势——线上业态一路高歌猛进,线下集聚性部分却复苏迟缓。只有提高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才能明确文化产业最终的发展方向,并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各相关单位与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

高质量发展不能只用单一的统计数据,也不能靠单一的生产效率指标进行量化,需要使用一套完善的综合科学体系验证。因此,需要将不同层次的影响及因素纳入综合科学验证体系。[4]产业质量一般包括四个层次:企业层次、企业间网络层次、经济体的经济层次和区域层次。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产业的规模形式、供给方式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对成果转化、企业贡献程度进行综合评判。对于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同时关注宏观环境与中观和微观的相关情况。[5]

当前,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并不统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英国、日本和美国,分别把文化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和 “娱乐观光业”。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则是更加突出文化的“生产”[6],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多维度的。

建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应把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7]。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结合文化产业的特征和最新发展实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应包括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体系,要推动各种文化资源、商品和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文化产业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让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法治体系,围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健全综合执法制度。要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优质营商环境,打造多元化市场主体。

(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要从统筹宏观政策、完善中观政策、落实微观政策等多个方面协调推进。在宏观政策里,要切实尊重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律,加大技术创新政策、人才使用政策等质量型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数量型政策的作用;在中观政策中,应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创造制度红利,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在微观政策上,需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的主体作用,激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积极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要加强规划引导,根据文化产业标准化发展的现状和最新实践,推动制定《全国文化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基础标准、文化产业服务业态和要素系统标准、文化产业支持系统标准等;要创新运行机制,不断转变和完善文化产业标准评定方式,提高文化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四)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要改革现有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体制,完善文化统计监管机制。调整文化产业统计维度,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统计方法,探索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科学技术,统筹实体统计工具,形成数据底座和数据升级相结合的统计方式,实现“互联网+统计”。改革统计数据发布模式,构建翔实、可靠、持续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实现线上网络平台发布、线下统计资料发布的“线上线下”联动。

(五)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应从评价体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入手,谋划和设计科学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健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制机制,明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机构主体,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科学制定评价技术方法,确保评价结果反馈见效。

(六)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应更加注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城市定位等指标纳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地方政府和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落到实处,改进干部政绩考核方式。

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完善文化产业自身体系框架的需要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正由单纯总量供给不足转变为总量供给不足与有效供给缺乏、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并存。进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将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背景。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提升,与之相关的政策也在逐渐完善,其作为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给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产品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9]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具备文化产业全面的基础知识,更要突出在信息时代的创新能力,而这一切的落脚点都是要以国家意志为宗旨,形成社会主义文艺的强大合力。利用数字技术统筹整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实现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10]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未来5年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1],表明我国已经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高度、新层面。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条件。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明确,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已经有着很大程度的转变。当前正处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各种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诸如“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等活动,为提高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进而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12]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的中国文化产业也已经被世界所关注。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大动脉”的需要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大动脉”。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消费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已成为必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优化文化产业自身配置,增强高质量要素的产出,结合新技术,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与作用会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不同产业边界交叉、渗透,将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消费,从而影响和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大动脉”,激发市场活力和有效需求,实现产业赋能,推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最终推进形成国内大循环,进而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四)促进地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语境呈现密切关系,我国地域辽阔,社会语境差异性明显。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考虑多种因素。作为人口大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城市化建设的深化,如何依托中国广阔的地域辐射,生产出更多符合老百姓需求、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特色的高质量产品,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努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和路径。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做“活”、做“靓”、做“绿”和做“强”乡村。通过引导资本“下乡”发展文化产业,将促进乡村要素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文化空间开发,能促进乡村市场建设和生态发展;通过文化“活化”,能促进乡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能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产品美誉度;通过文化“传承”,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产业环境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在选择一国的主导产业时,应考虑带动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4],这就要求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15],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新基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工程、时代工程。文化产业+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版权等不断孕育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的发展将带动文化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主线。

(一)“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7.9%。[16]从互联网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能够看出,其发展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还加速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领域合作,促进了其他行业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传统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不断突破自身销售区域、渠道、方式的局限性,获得了更为开阔的发展前景。以戏曲、影视、话剧为例,制作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节目展现在手机、pad等多种设备上,增加了发行和观看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多样化发展。[17]

(二)数字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数字技术让文化产品更加具有多样性。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而由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必然具有多样性。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大众逐渐从观看方转变为主动参与方,即可以通过自己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来创新内容,虽然这种形式使得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其能够体现出文化产业的多样性特点,进而为文化产业的创新突破奠定丰富的群众基础。

数字技术让消费主体的体验更加多元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提供更为丰富内容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形成了更好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满足了大众对于文化的精神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例如,我国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数字技术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技术产生且不断迭代的3D、4D、甚至5D技术,让消费者的观感体验不断升级,从更为真实的视角感受到技术与文化产业结合的魅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兴文化产品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催生了一系列创新型文化产品。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压缩以及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普及,文化产业新形态也层出不穷,由最初的相对分散、技术水平较低逐渐向高质量、高集中度过渡。[18]像微博、短视频、论坛、网游、旅游、电商、音乐、游戏等平台通过数字技术给消费者提供超时空的文化景象、超现实的虚拟空间、超寻常的文化体验,刺激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

(三)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对企业产生影响,对参与者和消费主体均产生作用。从文化企业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主要影响集中在组织结构当中,具体为结构的精简程度、扁平化以及灵活性等。另一方面,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支出。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企业员工有着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其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智能化工作,更需要其增加创造性、灵活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人工智能运行机理来看,其是通过算法和软硬件相结合而实现的,人在其中的作用是一种高级生物的大脑的反应过程,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运算效率、储存内容、实现效果上领先,而在情感、思维、创造能力上仍然需要通过人的思考来完成。这表明人工智能主要更替创新要求较低的从业人员,对于创新要求较高的岗位,还不能用人工智能替代。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可以更便于参与文化产业,转变其角色,即从消费者逐渐变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和生产方,通过自身对于文化产业的认知创新文化内容。由此能够看出,人工智能可以给予消费者更多的权益,是消费者逐渐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现。

从产业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提升密不可分,这就使得人工智能的进步既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对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造成影响。人工智能使文化产业能够通过提升资源分配效率、要求标准、个性化内容等方式实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例如在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方面,均可以与人工智能相关联。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推动多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消费群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同时,多元化产业模式的形成,也促进着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奠定基础。

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当下,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在形成过程中与人工智能关联性较强,人工智能的快速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优化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文化产业的内容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在管理中的沟通能力、简化了重复冗杂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效率。[19]人工智能可以对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进行筛选,剔除其中不符合道德、法律等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可能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人工智能能够利用精准审核、大储存量、比对的特性,对海量相关数据、案例进行精准整理、分析、判断,为保护各参与方的权益提供有力依据。[20]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运营风险、增强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良性发展。

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这一经济学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产业经济学包括生命周期、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等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文化产业也适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在面对“互联网+”“数字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的时代变局时,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交互的新局面。从前文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不同层面明晰阻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与改革。

(一)宏观层面: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有效支持还有待加强

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期。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文投大数据公司与新华网联合编制、测算并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19)报告》(以下简称“指数2019”)显示,我国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各省总分均值为52.56。[21]《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0)报告》(以下简称“指数2020”)显示,各省总分均值为53.23,虽然有所提升,但仍不能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22]政府现阶段对基建、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较大,但对提升“软实力”的文化产业等投入不足。

以韩国政府为例,为了优先支持其游戏产业的发展,政府组建成立了韩国游戏支援中心,每年向游戏软件业拨款500亿韩元,还对游戏企业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目前,国内网络游戏市场中有很多来自韩国的产品。[23]

总体上看,我国文化经济政策还有待完善和落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关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缺乏可持续、系统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激励不足,发展动力有限。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现有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高、部门职责不清、人员不断变动等原因,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中观层面:文化产业内各部门的布局不合理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存在总量供给不足,无效、低端供给过剩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需优化,产业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城乡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产业布局方面,所谓布局,就是要把各种生产要素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内统筹协调适配。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因,通过良好的产业生态,可以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这个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产业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严重。根据“指数2019”显示,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指数总分均值差幅分别为19.83分、28.68分、30.38分,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低于整体水平,区域内部指数总分级差呈现由东部、西部、中部到东北地区逐渐减弱的特征。[24]根据“指数2020”显示,东部地区分值有所下降、其他地区分值略有上涨,导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差略有减少,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总体均分超出全国整体均分4.91分,较上一年增长0.21分,各区域文化产业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2]文化产业在中观层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及内部行业标准都需完善。

(三)微观层面:文化产业企业的创新不足

在产业经济学中,一个产业因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而引起另外部门的相关变化,称为前向效应。在文化产业中,产生前向效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创新完成的,但我国目前在文化产业创新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根据“指数2019”显示,创新效益指标总体平均分为41.36分,是八大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提供了相关的发展机会。但现阶段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意识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21]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定价水平,文化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很难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很难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国新兴战略产业中的地位。

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偏弱,创新创意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文化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较少,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能力不足,难以产生较好的效益,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没有完全转化成产业优势。

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究过程不仅要严谨对待,还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问题突出,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通过完善产业结构来实现。

(一)宏观层面:政府统筹建立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经济政策

虽然学术界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所研究,但还没有转化为政策成果,研究成果的转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梳理整合现有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意见以及措施,建立健全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同时,为了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秩序,还要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合法合规,保证市场的平稳性。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优化税收政策,对地方政府及个人进行补贴,改善金融环境,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要建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从完善宏观政策、中观政策、微观政策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重点是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争取加大各类财政资金、基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应对疫情的纾困举措、落实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支持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鼓励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文化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完善和落实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债券发行及成本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资本投向文化产业。保障土地供应,在国家统筹协调情况下,优先安排文化产业相关基础设施用地。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用地保障制度,有效保障文化产业设施及项目用地需求。要加强人才培养,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内容创作、项目策划、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文化金融、国际合作等为重点领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1]

要打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鼓励企业将文化消费嵌入科技消费场景中,升级改造现有文化消费场所设施。提高文化消费场所、场景支付便利度,规范发展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升数字化预约能力,提高文化消费便捷度。推动各地建立文化消费数据监测体系。

要优化文化领域创业兴业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文化资产投入使用效率。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及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要搭建全国范围内文化企业的信息服务共享平台,让统筹协调更有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专业化、便利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文化领域的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空间、共享空间等各类服务平台和载体,优化创新服务方式手段,提升企业服务效能。

(二)中观层面: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效益

在产业政策中,应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创造制度红利,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和推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加速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旅游、线上演播、线上看展、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新型文化业态,把数字化技术和当下的新经济领域相结合,探索数字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推进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地下寻真》数字影片用VR技术再现了已经被回填保护的故宫考古遗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考古工作的传播推广做了有益探索。

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个人加强内容原创和产品研发,推动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动漫、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涵品质、创意水平的持续提升。

要释放文化消费潜力。要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举办文化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多种形式的促进消费的活动,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

要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要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特点和资源要素条件,加强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和协同联动,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1]重点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作用。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文化建设。尤其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融合,发展具有我国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

要树立大融合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文化+”“创意+”“互联网+”战略,深入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体育、制造、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坚持以文化赋能发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三)微观层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在微观政策上,应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主体在产业中的主体作用,激活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积极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加快发展。

要出台政策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突出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1]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协同创新,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要健全国有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投资控股、参股非公有制企业,或与非公有资本共同投资,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创新薪酬激励机制。支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努力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要做强做优做大龙头文化企业。要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紧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契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扩大龙头文化企业知名度。

要加快中小微文化企业阶梯培养。针对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文博会展、工艺美术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企业。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开展政策支持、宣传推广、融资服务、管理提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设立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项目补助、税费优惠、培训指导、技术支援等全方位扶持。

要加快推动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业态企业提高数字化发展能力。引导文化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共享资源、生产协作、开放平台等方式,带动创新链、产业链的形成。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高质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谁远谁近?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