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娴
(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1923年,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与词语使用有关的几个因素,如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两类——“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可以理解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语境与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语境对语言起制约作用。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下,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不同,语境对语言的语义、词语、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交际的内容通常是由语境决定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对牛弹琴”,意为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因此,相应的话要对听得懂的人说,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牛弹琴”。通常,双方谈话内容的真正内涵是由说话者所处的具体语境决定的,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语境对语义的制约有以下两种情况:
1.同样的一句话,通过不同身份的人表达出来,语义不同。例如:
一位医生说:“明天上午九点我有一台手术。”
一个病人说:“明天上午九点我有一台手术。”
上面的两个例句中,医生和病人虽然都说同样的话,但由于医生和病人在职业身份上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一句话,语义却不同。医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明天上午九点“去给病人做手术”,而病人说句话的意思是“去医院让医生做手术”。
2.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达出来,语义不同。例如:
“都八点了!”
如果这句话是工作日的早晨父母对还在卧室睡觉的孩子说的,那么,这句话的语义就是在催促孩子快起床上学,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有催促的意思。如果这句话是早上八点在学校教室里说的,那么这句话的语义是指上课的时间到了,可用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有惊叹的意思,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一晃的功夫就到八点了,要开始上课了。而如果是在节假日的咖啡厅或其他约定好的地点说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则可能指朋友间约定的会面时间到了,而朋友还没有赶到,有抱怨的意思,表达说话者对朋友的迟到产生了埋怨的心情。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一句话会有不同的含义。在翻译中,同样要注意不同语境背景下产生的翻译活动。
上面的两个例子,译者在充分了解语境的基础上,翻译出来的译文自然也不一样。如第一个例子,一位医生说:“明天上午九点我有一台手术。”就可翻译为“I have an operation to do at 9 tomorrow morning.”,这里用主动语态来表示医生作为主体,为病人做手术。一个病人说:“明天上午九点我有一台手术。”则可翻译为“I will be operated on at 9 tomorrow morning”,这里用被动语态表示病人作为受动者,去医院是让医生做手术。
第二个例子中,除了将“都八点了!”这句话所在的语境交代清楚,为了让语义更加清晰明了,还可以使用增译的翻译方法译出隐含在这句话中的结果或者说话者生气或抱怨的原因。“增译”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指根据目的语的使用需要,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翻译目的。如用于父母和孩子在家的情景中时,可翻译为:In the morning at home,a mother shouted at her child who still slept at bed:“It's 8 o'clock!Hurry up!Or you will be late for school!”,通过增译 “Hurry up!Or you will be late for school!”表达了妈妈对孩子不起床的结果——迟到的预判,父母催促孩子起床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当用于同学之间在上课之前的对话时,可翻译为:In the morning at school,Lily said to Jack, “How time flies!It's 8 o'clock already!It's time to have class!”通过增译 “How time flies!It's time to have class!”展现了说话者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当用于朋友之间的对话时,可翻译为:In the coffee shop, Lucy had a call to her friend Jenny, “It's 8 eight o'clock now,I have waited you for half an hour, hurry up please!”通过增译 “I have waited you for half an hour,hurry up please!”表达了她因等待而产生的埋怨与不耐烦。由此可见,通过增译的翻译方法,句子的语境信息更加清晰,同样的一句话,因处于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了不同的意思。而译者在真正理解、掌握了语境的基础上,翻译出了让译入语读者能够清晰理解的句子,而不至让其困惑、混淆。
翻译工作往往被看成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其实不然,翻译绝非仅仅是语言搬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一个词、句、段落或者篇章原封不动地套入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及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作为不同文化信息的直接接收者,其跨文化意识的强弱,对文化语境的理解程度、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与解读将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因此,在进行翻译活动之前,一个合格、负责任的译者一定会对其将要翻译的材料背景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尽可能地在理解原文内容及语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或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查明相关词汇表达在译入语文化背景中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译入语文化的优秀译文。试想,如果译者把握不好这个方向,会给译入语的读者带来多大的困惑?
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提出,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胡壮麟等,1989)。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语言环境,同样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文化语境包括以下几点:
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汉语的历史典故主要来自大量的经典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出自《山海经》,“后羿射日”“黑狗食月”出自神话传说。这些典故源于中国绵延五千多年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习语,而英语中的典故和习语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如:Pandora's box是潘多拉魔盒的意思,其历史源于一个著名的希腊典故,潘多拉魔盒被认为是世间灾难与祸害的根源。olive branch橄榄枝,在西方是和平的象征。
翻译的时候,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可能会让译入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翻译之前有必要了解清楚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故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在源语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之桥。举个例子,carrot and stick,从字面来看,这个短语是“胡萝卜和棒子”的意思。如果这样翻译,只是译出了其字面意思,实际上,这个短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为了诱惑、奖励驴子前进,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但同时又要拿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这样,当它走得慢、偷懒的时候,就用棍子惩罚它。因此,用意译的方法,即译者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的翻译,将该短语翻译为“软硬皆施”会更加贴合短语的真实含义,读者也能了解这个短语字面意思背后的深刻内涵。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衍生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对所在地域民族的语言及词语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域文化语境的不同,使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前应深入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语境,译出恰当的译文。
例如,形容一个人在金钱上不节制,大手大脚,汉语可以用“挥金如土”来表示,而翻译为英文,不宜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soil,地道的翻译应该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样的翻译与中英两国所处的不同地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大陆上生活繁衍,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一度处于世界前列,因此在语言上,与海洋或水有关的习语较多,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不同的习俗文化,导致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译入语的习俗文化,否则翻译出来的作品可能会让译入语读者感到困惑,甚至冒犯到译入语读者。
例如,不同的习俗文化导致受该习俗文化影响的人对颜色词的理解也不同。众所周知,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喜庆的代表,比如中式婚礼上,新娘要穿上红色的喜服,新房的门上、窗上都贴着喜庆的“喜”字,过年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挂上红灯笼,长辈给晚辈递上红包,来迎接新的一年。但在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英美国家,红色却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如:a 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除此之外,红色还有放荡、低级趣味的意思,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表示“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中要特别注意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按照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方式。
例如,在中国,龙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也有许多与龙相关的含有褒义色彩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蛟龙得水”等,但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含有贬义。再如狗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在中国的农耕文化观念中,狗不像牛能耕地、马能拉车,狗除了看家没有其他的用处,因此与狗相关的词汇,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英国人对狗偏爱有加,在英语中,dog大多是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个幸运儿)。
作为一种信息转换和传播行为,翻译担负着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职责,在信息的转换和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日常交际翻译还是文本翻译,译者对于语境的把握及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译文是否起到了准确传播信息的作用及交际的成功与否。英国翻译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对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有过这样的深刻见解:“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文。”由此,足以可见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准确把握语境的重要性。
同时,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可以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语境中,历史文化语境、地域文化语境、风俗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差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某种特定的关联,它们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前,务必对涉及的词汇、短语或句子进行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译入语的历史、地域、风俗和思维方式与源语所在地的差异,把语言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译出与译入语文化相符的作品。
无论是情景语境还是文化语境,语境在日常交际与文本翻译中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作用,译者对语境把握的深浅直接影响了交际的效果和译文的质量。因此,在翻译的实践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语境的影响和重要性,把握不同语境下原文在译入语中的真正含义,深入了解源语与译入语的历史、地域、风俗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把语境与翻译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