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1-11-23 14:42王贤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内化就业指导重构

文/王贤芳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必修公共课程,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基本就业技能,而且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从学生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比单纯地讲述生涯规划及就业技能等方法性、技巧性内容更深远、有力。而如何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寻求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迫切[1]。

一、故事叙事—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法

教育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理论讲述;另一种是故事叙事。数理科学经常会使用理论讲述的方式进行,逻辑性强、思维深刻,而人文领域学科更适合于用故事叙事的形式进行,相对更精彩、更深刻。“我们的大脑天生热爱故事”,当人们在听故事时,大脑中的感觉运动区、左颞叶皮质连通性会更活跃。因此,有了叙事疗法、叙事研究、生命故事研究、集体记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但不论方式、内容如何,他们都属于讲故事的一种方法,旨在通过故事帮助个体发现创伤、重构认知、重新定位自我[2]。

(一)故事叙事法的三大类别

在现有教育研究过程中,故事叙事法的运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1.运用他人故事构筑个体经验,促进个体认知形成

这是我们日常教育中最常用到的教育方式,从幼儿时期,学校教师与家长会通过大量丰富的故事素材,如童话、绘本、动画等各种形式向个体传授各种观念与规则。在青少年时期,个体会学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他人故事来构建自我认知。与此同时,个体同一时期所发生的社会集体事件、新闻、周边熟人事件等他人故事,就构成了个体成长的故事体验,最终构成个体的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社会学中集体记忆研究就是研究社会集体事件对一代人的认知行为的影响。

2.倾听他人自我故事,在他人自我故事叙事中做研究

这是叙事疗法与叙事研究的主要方式,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者通过倾听或研究叙事者对自我成长事件的描述,结合叙事者描述时的动作、表情来理解故事的意义,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倾听的目的不同,叙事疗法在于帮助叙事者在故事中找到创伤原因,帮助叙事者走出创伤,重构自我认知。叙事研究则是根据研究目的来分析故事对叙事者、他人及社会问题的意义。

3.帮助他人自我故事重构,重新形成个体认知

这是生命故事的主要方式,生命故事现在主要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引导他人讲授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叙事者不断地重构认知,重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心理治疗效果或社会研究目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的故事研究

1.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适合通过故事叙事进行

高校就业指导课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爱国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起来,这些元素从表面上看具有抽象性,忌讳千篇一律地讲大道理,更适合于通过具体案例、感人肺腑的故事来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重构认知。这不仅能提高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又能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重构认知,将会更加深刻,也会真正做到观念内化而不是仅停留于表面,让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2.高校就业指导课具备故事叙事基本元素

故事叙事需要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丰富的他人故事素材;二是故事倾听对象;三是故事叙事者,而这些要素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全部具备。

首先,就业指导课具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倾听的他人故事素材,无论是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诚信、敬业、公正,还是劳动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等,现实中已有无数的、形式多样的优秀案例可供参考。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面向的是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倾听对象。其知识接受能力强,能充分发挥自身在叙事中的主体意识,快速理解、重构与内化。同时,大学生正处于20岁左右,这个年龄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峰值。通过观察,英国学者发现了一种“怀旧效应”,即人在青少年中后期以及刚20岁出头时发生的事情,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容易记住,此时所发生的事情对塑造人格更加重要。所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的思政引导和内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更有影响。

二、从他述到自述—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他述和自述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叙事方法,在传统的故事叙事法中并未结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或是运用他人故事构建个体经验,促进个体认知的形成;或是倾听他人的自我故事,在他人自我故事叙事中做研究或帮助他人自我故事重构,重新形成个体认知。但在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需要将他述与自述相结合,先进行他述,再进行自述,是一个具有先后顺序但却密切联系的过程。而且,在他述与自述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入实践做纽带,才能让学生真正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

(一)他人故事的讲述、重构与内化

由于高校大学生一直都在学校,社会经历较少,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有兼职经历,但学生整体对工作认知是流于表面的,没有亲身的实践体验,其人生经历中没有工作经验,即使兼职也可能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因此,课程中不适合直接运用自述的方式进行。而运用他述的故事叙事方式比较贴切,他述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大量的敬业、诚信等各种类的思政案例,向学生讲述案例人物的先进事迹或案例本身,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案例讲解的生动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是教师讲解,也可以是丰富的视频素材展示;讲述过程中学生本身会对案例有一个接受与初步重构的过程,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让学生在对案例的讨论、评价与感受中达到知识重构,并将这种认知进一步内化。

(二)自我故事的讲述、重构与自我认知形成

在完成对他人故事讲述、重构与内化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化并不深刻,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过程,讲述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或经历过的类似事件,事件类型不一定相同,性质一样即可。比如讲敬业,学生作为班干部在工作中发生的类似事件也可以讲,学生讲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重新构建事件本身的过程,从而达到新的自我认知。由于时间上的原因,学生自我故事的讲述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对此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在课堂上找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以书面讲解形式提交。不论什么形式,教师都要做好倾听者,及时帮助学生重构认知、加深认知,对错误认知要及时纠正。

(三)他述与自述的纽带—实践

在他述与自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欠缺,不能很好地将他述与自述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实践形式可多种多样,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社会实践,切实体验工作实际,实践的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是几天,让学生和工作有近距离接触,切实感受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的自我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真正走到工作岗位,利用兼职真正沉浸式体验工作岗位要求。这样学生在他述与自述之间就会有更多的素材来自然地联系,让学生对自述的重构和认知更加深刻。

他述与自述是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过程,共同点在于都包含讲述、重构与内化的过程,不同点在于两者先后次序明显,且有密切的关联性。为了进一步加强其关联性,可以通过实践做纽带进一步深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思政教育的力度,真正把就业指导课的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在讲授形式上不能仅局限于课上,也要注重课下实践,将理论知识讲解与课下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诚信品质的树立—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故事叙事案例分享

(一)课上诚信他述故事的讲述、重构与内化

高校就业指导课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价值观,为此,课上可以有机地选择三鹿奶粉事件进行讲述,详细讲解三鹿奶粉事件的前后因果、事件过程,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三鹿集团破产的真正原因和这一事件对中国奶制品市场造成的冲击,让学生在讨论中重构问题,认识到诚信经营对企业生存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诚信关系企业的存亡,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生存发展,进而对诚信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二)课下通过模拟游戏让学生衡量个人品牌资产

个人品牌资产很大程度上由个人信用来做保障,课下通过模拟真实游戏,让学生向同学借钱,数额多少决定了个人信用的高低,以及个人品牌资产的多少。通过一周的努力,同学可以积极参与,衡量个人品牌资产的积累情况,进而判断个人信用价值。

(三)课上自述故事的讲述、重构与自我认知形成

经过前两个阶段,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根据个人的品牌资产情况,结合自身的经历故事,分析个人品牌资产多或少的具体原因,追溯具体事件,以及在同学中造成的信用影响,在讲述过程中重构自我认知,进一步加深对诚信重要性的理解,在心理上真正认同诚信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内化就业指导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