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艳 刘雅晶 张海霞
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产”是指以创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企业,“学”主要指的是各大高校,“研”就是以各种研究为中心目标的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是让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现代企业之间联系起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合作体系可以推动技术发展,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而,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三方进行协商,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三方的合作与发展。
建立区域性创新系统不仅需要内部要素的协调统一,同时还需要外部因素的参加。库克(Cooke)建立的区域创新系统指出:其系统主要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和联系的生产性企业、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等[1]。一般情况下,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其关键部门,其包含企业、各个研究所以及各大高校还有政府组织等,每一部分都有着各自的角色和作用,做好这种多方面的协调合作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一大难题,主要是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就业质量降低。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扩大就业范围,健全各保障体系,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但是,由于毕业生数量巨大,这一工作开展极其困难;另外在就业时,就业市场都是双向的,要企业和毕业生双方都满意才能够促进就业。实行产学研合作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也刚好是学生想去的单位,从而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产教融合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推动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使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原来的只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在大学中发展培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合作体系的出现,促使各大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保证毕业生的高质量,从而保证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国务院于2015年11月发布的一项方案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发展中[2]。所谓的一流大学,其主要特点就是创新和引领,虽然我国有些高校已经处于世界一流地位,但仍有许多其他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虽然产学研的合作体系已经在很多高校中都被提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有些高校虽然课表上有实践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类课程可能会被理论课占用,或者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足够课时的实践课,但在上课时,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导致学生“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最后结课后只上交一份报告,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实践课堂中去,导致实践课程如同虚设。
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但目前从高校教学来看:一方面,很多高校本身开展的实践课程课时较少,对实践课没有制定严格的纪律;另一方面,有些高校的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实践和经验联系起来。
实习是各大高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但大多数的高校只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其他年级的学生并没有这项“权利”。此外,即使是毕业生,得到实习的机会也比较少,且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与其他的社会人员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性。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他们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去培养实习生。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校企合作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为学校人才培养指出明确的方向。
在高校内部可以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校内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这种竞赛方式主要是由企业组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则,让学生自身对以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向企业所需的方面发展。
校企融合的校内竞赛是高校中最常见的一种竞赛模式(见图1),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竞赛方式主要是由企业和学校内部人员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对比赛进行评估。这种竞赛模式还可以帮助学校了解此行业的发展,了解各个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企业。
图1 校企融合的校内竞赛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内竞赛,可以提前了解到各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岗位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保证高质量的就业,促进行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种合作体系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在合作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思想和思维的转变。首先,各大高校必须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意识到彼此合作对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科研的质量,而不是项目数量的多少。其次,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当中,要充分意识到实践对以后职业生涯的作用。除了学校和学生,企业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认真指导实习工作。另外,各个科研院所也应该主动接受一些高校学生进行实习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高校在设计课程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当然,在设置此比例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设置。例如,工科类的院校设计的实践课比例应该偏高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文科类的院校,可以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和传授。另外,不管是工科还是理科院校,学校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在设计课程时,学校还需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要保证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相对应,保证高质量就业。
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吸引大学和社会上的优质资源,为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人才创新技术的培养等提供服务,在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作为国家发展中一项长期的规划,它的崛起和发展对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其发展。这就要求:首先,要加强其与高校的联系,要将高校的科研项目转移到科技园实施,加大项目成果的转化;其次,需要积极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创业的机会,促进科技园的建设;另外,政府也应对科技园的发展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帮助,要加大对它的宣传,要为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创建,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各大高校对学生实施有目的地培养,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创新型人才,帮助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此外,创新型人才可以帮助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实现科教兴国的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