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 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成都 610091)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我国海军航空装备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在这些装备的维修过程中必定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应用是确保海军航空装备实现科学维修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新时期海军航空装备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对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海军航空装备维修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海军航空装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开展海军航空装备的维修保养相关工作,依靠信息化技术所具备的优势整合相关的数据信息,提高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管理的能力水平,推进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1-2]。为此,在海军航空装备维修和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更新理念,以信息化理念调整优化当前维修管理工作中的模式和结构,确保海军航空装备的维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充分满足海军航空装备建设的需要[3]。
对海军航空装备维修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关工作而言,首要任务是确保维修管理工作实现可视化,即能够实时明确维修管理工作的各种细节,确保维修管理工作能够精准进行。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本着维修管理可视化的理念,将其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实现维修管理可视化的目标。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海军航空装备中不断普及,在对这些装备进行维修管理时,也需要采用各种信息化技术进行远程指挥和管理相关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与维修人员进行远程沟通,实时指导相关维修作业。通过这项功能,指挥人员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技术研讨会议,确定综合性的维修方案,确保装备得到更精准的维修。
在海军航空装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中,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维修人员的个人信息和海军航空装备的具体信息都会得到全面的展示和整合,并通过信息化工具加以记录和储存。这有助于管理人员更好地把握整体的维修管理工作,实时分析评估工作情况。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维修人员根据故障原因和发生规律等数据信息来构建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海军航空装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海军航空装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必须遵循“战略指导性、统筹规划性、资源共享性、信息安全性”4 条原则。其中,战略指导性原则指的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指挥人员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建设始终契合整体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的开展;统筹规划性原则指的是要从战略角度来分析工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发展目标,并通过协调环节确保各部门都能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资源共享性原则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标准的维修管理体系,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集成化管理;信息安全性原则指的是注重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合理规定各种操作权限,并加强事前检查等环节工作,确保海军航空装备相关信息安全可靠[4]。
为确保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必要的信息化建设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有关方面应当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建立相对独立的信息化建设保障部门,部门内设置专职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权责,以保障维修信息化管理水平。各机构、各部门都应当积极收集和整合本部门负责的装备的数据信息,并强化对这些装备的维护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所属的数据信息也需要进行监管,相关工作人员可对信息化建设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除此之外,要加强与业务单位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为确保海军航空装备维修和管理中所有行为均符合标准规范,应当根据装备维修管理的实际特点制定系统完善的相关制度和条例,制度和条例中应当明确维修和管理工作的流程细则,确保所有工作均能有条不紊地进行[5]。
同时,信息化的维修管理人才培养也是提高工作能力水平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也可与部队院校加强合作,引进专业的装备维修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当加强对相关储备人才的系统性操作培训,培训重点主要是对装备的集成管理和整合信息资源两个方面,确保信息化技术在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
在设计信息化系统之前,应当采取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先进行顶层设计,确保系统具有广泛性、超前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再分别从软硬件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设计。具体来看,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着手。
3.3.1 要设计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
该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一个功能较为全面的数字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合,也能够实现对实时数据信息的更新和监管,以满足各部门对装备维修管理信息的实际需要,做好航空装备维修保障。
3.3.2 要针对系统的硬件平台进行设计
在硬件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编制体制来划分相应的级别,以海军航空兵部队为横向主干,其他部队则为纵向。为确保该信息化系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且后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功能上的扩充,需要让各个子模块之间的技术体制和网络结构保持高度一致。考虑到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通信技术的条件,应当优先选用静态路由方式,根据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实际编制体制进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组的配置,再将信息化系统划分为多个管理域,代理禁止Trap 功能。通过这种配置方法,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主动查询需要的数据信息,降低通信通道被网络信息占用的概率,并确保信息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传输和处理。除此之外,对于数据信息的加密,则可采用在通信软件中进行加密、在SNMP 组内设置查询密钥,以及在子网路由器端口处安装入侵检测设备等措施,提高数据信息安全水平,避免信息泄露。
3.3.3 要针对系统的软件平台进行设计
由于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涉及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类型都相对较多,所以在软件平台功能的设计上必须兼顾这些功能,诸如采购竞标、设计签约、生产使用、培训维护、改进报废等全流程,同时,功能模块也必须支持装备维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具体来看,软件平台的功能模块可细分为装备型号模块、行政数据模块、产品描述模块、装备保障模块、技术状态模块、集成技术模块、装备使用模块、信息调配模块、备件信息模块、维修信息模块、人员及训练信息模块、自动化管理模块、远程技术支持模块以及战场抢修模块等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具有空间广阔且自动化装备维修保障指挥布局呈现多点分布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地域和功能对信息数据的保障力量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做到信息实时互通。同时,为避免数据信息出现不必要的冗余,确保数据信息安全可靠,还要建立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的建设则要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指的是由上级指挥机构统一建立的数据库,其覆盖了区域内的所有用户数据库;“分布”指的是区域内的备份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存储的是一般性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可在特定的限制条件下由其他用户进行合理的调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海军航空装备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往往需要军队和地方等多个部门的参与,且步骤非常烦琐和复杂,加之一些部门需要对部分数据信息进行封锁和保密,必然会使得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面临更大的困难。但海军航空装备的生命全流程中涉及大量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如果不能得到综合利用,又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在利用好现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技术和新功能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开发数字化共享环境,确保对各种装备维修管理产生的数据信息实现综合化和集成化的管理,并通过数据信息的共享传递作用让这些数据信息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有效推进海军航空装备维修与管理工作,并将相关成本降到最低。
实现海军航空装备维修和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海军航空装备发展的必经之路,理应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为此,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在理论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信息化时代的建设特点和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工作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开展更为精准的信息化建设,确保海军航空装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全面信息化,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