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1-11-23 12:23范丽琴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9期
关键词:院校技能高职

范丽琴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于人和社会,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它肩负着服务高职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为社会输送各类型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亦是如此,能为体育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浅谈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同年,“人才培养模式”首次明确界定其概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

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目标、规格、方式的理论框架,又是实践主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践行“怎样培养人”提供了动力。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针”,应该做到正确引导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总舵手,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定位清晰、主次分明,正确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相比,高职院校更应突出其专业性、技能性、职业性和特色性。但是,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界限不清晰,绝大部分雷同于高等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既希望培育出的人才能承担各类体育任务,又能参与各种运动训练,还能兼顾体育科学研究,并没有从高职学生主体出发,使得高职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形,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相应调整。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

2.2.1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一般应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高等本科院校相类似,课程设置出现了广而不精、课程门数繁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并没有遵循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践行“学生为主体,就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宗旨。

2.2.2 学时数分配比例不恰当《指导意见》对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学时分配有着严格的要求。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时分配上出现了偏差,公共基础课学时数比例较大,远超出了规定的1/4;专业必修课学时数所占比重大大降低,专业技能课学时数减少,学科与术科学时数比例不恰当,学科学时过多,进而造成术科学时数不足的情况。实践环节学时数严重缩水,未能达到总学时的50%,进而造成了重理论、轻技能的局面,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偏离了最初的培养方向,无法突出实践性、专业性、技能性、职业性的显著特征。学时数分配不均直接会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2.2.3 实践环节形式单一实践环节是高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佳反馈环节,是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基本环节,同时为高职学生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环节更多地局限在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实践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习等,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实习的深度与广度都比较欠缺,未能很好地体现高职学生的主体性;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反馈,使得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职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2.2.4 教师素养较低教师是高职学生发展的引路者,教师素养的高低会对整体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看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减弱,科研能力减退,同时缺乏基础教学实战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教学形式单一,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减退;新教师普遍缺乏经验,教学深度欠缺,导致高职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浅薄。

3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提高质量”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高职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项技能,侧重于培养从事基础学校体育教学(幼儿园和中小学)、学校体育管理、赛事裁判、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目前幼儿园专业体育教师缺乏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将培养幼儿园专业体育教师的目标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可以改善幼儿园缺乏正规体育教师的现状。

3.2 完善课程体系

3.2.1 合理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来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精简课程门数(如体育史、运动生物力学等),确定核心课程(如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等),增设新课程(如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教学法等),至少熟练掌握1~2门专项技能;可以增设当地特色体育项目,保证当地特色体育的传承;可以增加人文类课程推广模块化教学和专题讲座,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3.2.2 调整学时比例遵循《指导意见》的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学时数,增加专业必修课学时数,在保证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要确保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合理调整学科与术科学时比例,减少学科,增加术科;增加实践环节学时数,让高职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并应用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3.2.3 充实实践环节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急救技能已被教育部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但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执行力是比较缺失的,可以将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首要试点,增加急救技能学习环节,安排实操演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应变能力。高职院校应做到“校-园(幼儿园)”“校-校”“校-企”结合,多方合作,结合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兴趣,为高职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习方式和平台,要深入到实习基地及时了解高职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指引,及时调整,让高职学生真正意义上学会应用技能,提升专业素养,感受人生价值。

3.2.4 提高教师素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自觉、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通过不断磨合、创新,发现、创造更多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组织教师观摩、考察、实战基础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基础阶段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向高职学生传授有效、科学的内容,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作出更多的努力。

4 结 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基础体育教育人才的使命,寄希望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园、中小学等提供优质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做到崇尚一技之长,明确办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保留专业特色课程,大胆尝试新课程,丰富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院校技能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