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2021-11-23 12:23陈秀宇敬龙军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陈秀宇,敬龙军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青少年工作已经成为了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坚持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两条腿走路”,培养“五育”并举的新时代竞技人才。《意见》深刻论证了新时代下青少年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乎我国建成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建设,但我国青少年存在体质水平每况愈下,并衍生出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等现实问题以及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人才的青黄不接现象成了阻碍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拦路虎。实现青少年的竞技人才培养,仅依靠学校体育或竞技体育两独立个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让双方联动构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资源共享、消除分歧的协同培养机制。因此,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为载体,形成两者协同培养机制,推动体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缘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工作。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字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基于当时国内基本国情,竞技体育选拔形成了传统院校、业余体校和省级国家级运动队的三层级衔接体系,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竞技运动员,竞技体育发展势头迅猛。但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日渐脱离教育系统,存在运动员淘汰率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难、文化素养不足等问题,青少年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降低、家长支持孩子进行专业训练的意愿不强、社会对体育认可程度不够。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体育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破除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思维,实现由“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发展模式转型。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发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都是整个竞技体育中不可缺失的关键一环。美国自1986以来居历届夏季奥运会奖牌榜首位,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联赛和以四大职业联盟为核心的职业联赛构建起阶梯式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结构”是其取得辉煌的运动成绩的重要原因 。德国的竞技体育系统主要由俱乐部体制和支撑体系(联赛制度、各级训练基地、各级体育局、教练员训练、体育科研等)2大部分构成,其中俱乐部体制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联赛等支撑系统的存在又为俱乐部体制的运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英国政府旨在将青少年的体育作为发展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通过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级体育运动训练来培养竞技后备人才,最终养成其运动兴趣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日本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也是从以学校为中心的业余体育组织内部选拔而产生。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世界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诸多成功的经验,相同的一点就是立足于各国国情选择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借鉴竞技体育强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高校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培养模式,如学校与体育部门联合办队;由学校提供基本训练设施,省体育局执行管理职能。以高校作为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横向上有机结合体育系统,纵向上系统衔接中小学。以地方体育院校为载体,实现运动队伍院校化总体上,我国高校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分为以下4种模式:“混合型”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南体模式。这些模式都是我国推进高校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但没有跳出原有的思想理念的桎梏,转型以往竞技体育人才发展方式,更没有促成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

2 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内涵

协同理论是多元主体采用协同与合作的方式参与治理活动的过程,其中主体多元性、治理过程协同性以及结果超越性是发挥最大成效的核心动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人才协同,可以视为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共同体,其首先应该是一种思想共同体,即一个具有共同指导思想,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构成的体系。在这个共同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展开的实践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主体包括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青少年体质和培养竞技性后备人才,促进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改革,同时也带动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其具体的形式表现为有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系统合作建立竞技性人才培养机制,让青少年学生在初、高中乃至大学不仅可以接受学校体育系统下的文化知识和体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可以参与体育课程、课外体育运动的运动训练,最终在体育竞赛中达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水平,壮大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队伍。发展竞技体育人才是学校体育的一方面,是学校体育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种必然结果,两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第一步考虑的是“育人”,让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并以促进身心发展。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之上努力培养竞技人才。换言之,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培养竞技人才的必要准备,而竞技体育人才的壮大也必然是青少年健康发展趋势。作为共同体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合作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2.1 共同的价值目标

学校体育肩负着为竞技体育输送优秀竞技人才的重任。在目前的后备人才短缺情况下,如何培养出新时代下的竞技人才,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能使青少年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体质和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比较优势,学校体育应该探索符合竞技体育需求的合格人才。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其无法接受不具备良好的健康体质及具备竞技需要的运动技能的运动员。锻造符合自己竞技需求的竞技人才,一直是其寻找目标。因此,对竞技后备人才质量的追求,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使命。这使两者合作培养竞技人才有了共同的理想需求,但是这种共同的理想需求真正能够促使两者具备一致的共同精神信仰,即“共同协作培养竞技人才”还需强化观念,培养信心。因为当前我国竞技人才共同体建设基本观念还没有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共识之中,不管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应认识到,竞技体育若想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人才,就要认识到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基础性作用。而学校体育想移除阻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三座大山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学生不喜欢传统体育课程模式而降低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1~2项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不理想,也要借鉴竞技体育崛起发展道路中的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两者要合谋建立一种共生关系。一些改革模式如“混合型”模式和“省队校办”模式等,虽然已经在政府主导下展开一定的合作,但由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其实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形成共同的志趣和目标。竞技体育一方面要避免学校体育仅仅为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得荣誉而只对少数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于注重运动员技能培养而忽略文化教育,致使人才成长不全面的问题。而学校体育也习惯于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深入教学实践、实施方法和体制机制上对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培养。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必须克服自身特性差异,建立共同价值目标,形成精神共同体。这需要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能够建立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积极构建竞技人才培养计划,跨越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体制鸿沟,形成共同的竞技人才培养价值和目标实体,才有可能从局部结合走向整体融合,使竞技人才遴选置身于“学校体育”教学之中。

2.2 实践中的共同体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更需要双方在实践中携手共进,打造有机的共同体。协同理论是指在复杂系统下协同产生效果的协同效应、内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伺服效应和内部因素按固有规则形成的自组织效应。“体教结合”背景下的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系统期望可以更多地获取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以协助解决运动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因而对于现役或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中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学习,教育系统中的学校体育只是积极地配合和协助,其本质仍是一种配合性合作。而现阶段的“体教融合”是中低水平的青少年体育课程、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部分或完全地移交到教育系统下的学校体育,而对于具备高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以及竞赛仍在体育系统下的竞技体育内部发展[10],这是一种分阶段、分层次的新“体教结合”,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共生合作形式。但是要实现两者的有机协同模式,“体教融合”仍需要继续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就是使教育系统下的学校体育和体育系统下的竞技体育都能够回归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从而使青少年竞技人才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竞技人才的培养中,实践的共同体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双方建立平等的合作共事的态度,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转化的过程,共同拟订竞技人才的培养方案。由于我国竞技人才培养一直是由体育系统承担,竞技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其单方拟订的,而国民教育体系下的教育系统更擅长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系统应占较大比重。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双方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共同理念和完成目标。“体教融合”是阶段性“体教结合”过程的体现,而非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国民教育体系下开辟一条由下至上的优秀竞技人才的遴选通道。

3 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策略

3.1 理念共商 强化共同认知基础

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大难题。深化体教融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形成竞技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需要形成共同理念认知,牢牢把握好思想融合,理念共商,致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这就需要:(1)转变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金牌至上”观念。其一,在过去“应试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出现“重文轻武” 局面 —主要的学科课程挤占体育课和学生课外活动的生存空间。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活动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将竞技体育纳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把运动训练贯穿于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各个环节。其二,以往我们陷入到“竞技体育=争金夺银、为国争光的高水平运动”的认知误区,“体教结合”发展困境就让我们明晰“离开教育谈体育是不牢固的”。如今我们要将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回归到教育体系之下,制定运动员文化素质、运动技能、人格塑造三维培养目标,实现竞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2)革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理念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从最开始的躯体层面开始向心理层面和社会适应层面延伸。在面对青少年突出的体质健康问题,学校体育要重塑对“健康第一”这一理念的理解,转变健康与安全画等号,将体育课中高强度的练习亦或是负荷激烈的比赛视为是导致学生出现安全隐患,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从而使体育教学出现“放养式”局面。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相对下降,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学校体育的“健康”忽视了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而脱离体质本身谈健康本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此“健康第一 全面发展”应作为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的理论指导思想,体质健康水平高的青少年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3)突出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理念。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的主战场,是竞技体育的根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组体育课” 实现体育课的课时和质量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保证课上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之上,还要稳步提高其教学质量。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深化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必须确定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2 目标共建 构筑以体育人平台

深化体教融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形成竞技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需要形成共同发展目标,探索新时代体育系统回归整个教育体系下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从培养目标上看,体教结合和传统的体教融合都是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走不去“一叶樟木 不见泰山”的形而上学片面化的思维局限,而《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下的体教融合目标是促进全体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竞技人才培养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的夯实,体现了一种竞技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态势。(1)学校体育要将“以体育人”的功能落到实处。法国汉学家居里安《教育概论》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著名教论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Physical中都明确把身体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列为教育的三核心。身体教育是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深陷“身体教育”脱离教育系统认知误区使得学校体育难以发挥以体育人功能。因此,这就要求学校体育主动将身体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中,通过体育教学、课余锻炼和体育竞赛的教育手段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新时代国民教育体系下培养高质量竞技人才的新进路。实现目标共建,需要竞技体育积极配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为青少年提供必需的体育服务。(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良性发展。举国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老路子与正规国民教育体系相去甚远,造成运动员接受竞技训练和文化教育的比重不平衡,退役后的继续教育乃至退役后的生计问题突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衍生诸多问题都需要教育系统的帮助,竞技体育逐渐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也是大趋所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竞赛在教育体系体系下完成,一方面,无论是专业体育院校或是其他学科范围的高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进行正常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以运动员的身份接受系统的运动训练,拥有了除竞技体育专业之外的“第二专业”,保障了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是文化素养和竞技能力突出的特殊人才。另一方面,实现青少年体质提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需要改革过去“一叶障目”的思维局限,将提高全体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共同目标,构筑以体育人、人才良性发展的平台。

3.3 资源共享 畅通协同培养机制

从全体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助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改革,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优化竞技人才协同机制的运行策略,开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竞技后备人才的融合发展的新时代。(1)整合体育资源,统合师资力量。学校体育引入竞技体育系统中优质的教练员进入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强化运动技能教学,实现体育系统下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师资合理流动共享。一方面,体育系统为教育系统提供教学保障和师资培训等业务上的资源可以发挥其在竞技人才培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发挥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的经验可以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上提供帮助。(2)整合赛事资源,提高赛事效能。体育竞赛是促进体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和检验训练成果的直接手段,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引领将对体教融合下培养竞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学校体育实践中,体育课呈现出以下几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示范时长远远大于学生实际运动 的“说教课”、不出汗的“纪律课”、技战术分离的“单一技术教学课”、过分关注纪律的“军事课”和“安全课”。运动负荷量和强度不达标、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构化运动技能未形成已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通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要规划、推进赛事体系,建立完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分层化、覆盖小—初—高—大学层级化的体育赛事,实现横向整合纵向延伸一体化发展的赛事,提高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4 结 语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下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转型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和任务,是新时代下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必然趋势,更是迈向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必要途径。在落实体教融合的道路上,协同联动机制的建立成为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功效发挥最大化,协同培养高质量竞技人才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动机制是指通过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合作,整合两者的理念、目标和资源,加强双方的协同管理,促进参与联动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产生协同效应,建立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培养竞技人才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加快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电竞种植记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