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学,张晓帅
(1.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运动损伤在青少年运动过程中较常见,且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不仅需要花费较久的恢复时间,严重时将会对青少年的运动状态产生持久的影响。为了有效减少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生,本研究从体育运动的安全态度出发,通过有效分析青少年行为、情感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相关性,把握产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策略,使青少年能够在运动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全面保障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
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主要受运动意识的主导,而运动安全态度作为意识的主要核心内容,包含安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等三方面的作用因素。在运动过程中借助安全教育等干预手段开展有效引导,是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安全的体育运动行为,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出现运动损伤较常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知,青少年的运动损伤情况与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员性别、年龄段等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且在运动损伤的集中类别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青少年中,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普遍高于女生,且多为慢性损伤与陈旧性损伤。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运动项目、时间以及性格状态的差异性。男生喜欢参与对抗性较强、运动过程激烈且花费时间较长的体育项目,同时男生更渴望在运动过程中彰显自我的个性,身体运动幅度较大,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忽略安全意识,加大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另外,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大,其身心发展与知识储备提升也有效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因此运动损伤率和青少年的年龄呈现负向相关性。
针对青少年的运动安全态度而言,运动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运动安全态度存在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的性别不会直接与运动安全态度产生特定的关联性,但是在对青少年进行运动安全的相关教育干预之后,女生的运动安全态度普遍优于男生,同时,随着年龄增加,青少年的心智水平愈加成熟,对运动安全的认知与自我保护的能力也逐渐提升,对运动安全的教育内容执行更为有效。目前,加大青少年的运动安全态度与认知教育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运动安全态度主要体现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等方面,青少年的运动损伤频率主要受其自身行为的影响,相对于在体育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较少的青少年而言,运动损伤频率较高的青少年,其运动安全的行为更好受控。尤其针对曾在体育运动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等情况的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参加体育运动较多,在发生运动损伤后受到家长、教师以及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指导较多,使其在实际体验中增强了对运动行为的正确认知,通过对错误运动行为的深刻反思与原因分析,有效提升了自身对于体育运动的安全态度,更好地保障了体育运动中各项动作行为的安全性。因此,预先做好青少年的运动安全的态度、行为等教育,是有效降低青少年运动损伤发生率的重要途径,不能依靠青少年自身的运动经验,以高频的运动损伤为代价获取青少年在体育运动方面安全行为的有效提升。
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主要分为运动安全教育不足、运动技术不规范以及突发情况等多种,将不同缓急程度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发生急性运动损伤的青少年,其自身的安全态度比慢性损伤的青少年高。在发生急性损伤后,青少年受到医生、教师等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深入了解了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掌握了基本的运动防护知识,提升了安全运动的基础理念,能够有效规避同类型运动损伤的再次发生。而发生慢性运动损伤的青少年,由于损伤程度较轻,在处理过程中未能进行运动安全教育,对运动安全缺乏正确认知,尤其在带伤运动过程中,不明致伤的具体原因,极易造成二次伤害。
为有效降低青少年在运动中发生各类损伤,需要加强青少年运动的安全基础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的运动安全认知,推动青少年安全态度的全面提升。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安全态度与青少年性别、年龄之间的联系性,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内容的合理安排,尽可能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减少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加强青少年的运动安全基础教育,可以立足学校体育教学课程,针对青少年运动过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性别、年龄属性等特征,准确把握青少年的运动特点,有所区分地安排恰当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有效掌握运动损伤的常见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等基础性知识,使其学会利用运动前的热身活动,激活身体状态,正确认知各个运动行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充分重视日常的体育运动练习,形成正确的安全认知理念。针对女生,可以在热身活动中注重对身体柔韧性的有效激活,并适当增加运动卫生等相关教育知识,针对男生,可以结合运动项目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指导,使青少年熟悉了解运动中可能发生损伤的身体部位,了解身体的结构与运动机理,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运动过程的身体安全,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另外,可以在开展安全认知的普及性教育时,强调运动服装、器材以及动作行为对运动过程产生的影响,使青少年学会选择舒适、宽松的服装,与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强度,充分建立运动安全的理念意识,有效规避运动的各类风险因素。
由运动损伤和安全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知,减少青少年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需要从青少年对运动安全的认知、行为以及情感引导等方面开展,其中,帮助青少年有效掌握安全防护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强化青少年运动行为管理的基本内容。
提升青少年的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将其全面贯彻青少年运动的全过程。在运动开始前,可以组织青少年提前针对运动内容进行动态化分析,采用合作探究等形式,利用已经掌握的体育运动基本知识与生理结构等相关内容,做好运动危险点的分析,明确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损伤的身体部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体育教师可以在青少年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指导,有效完善预防措施。在体育活动进行时,体育教师可以结合青少年的实际运动状况,合理调整运动的技战术、运动负荷等,针对青少年错误或者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及时进行指导,尽可能减少损伤的发生。青少年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可以由专业的医务人员、体育教师等对青少年的损伤部位进行处理,帮助青少年掌握全面、正确的处理方式与治疗方法,有效缩小运动损伤的作用范围,减轻损伤的危害程度。另外,基于体育教学或体育宣传活动,可以加强对预防运动损伤知识的普及,采用模拟演练等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使青少年能够根据损伤的缓急程度,熟悉掌握科学的治疗方式和康复训练方法,并在平时运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强化肌肉力量等练习,使其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充分掌握青少年的实际身体状况,尤其针对曾经发生过运动损伤或者存在慢性疾病等情况的青少年,应全面了解其身体恢复情况,并合理控制其运动负荷,针对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坚决防止青少年在伤病状态下从事危险的运动行为,一旦青少年的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应立即采取换人等方法,停止持续高强度运动行为,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扩延。
青少年的运动健康需要多方力量的相互结合,应在全社会推广青少年运动安全等相关课程,创新课程的推广形式,营造积极、健康的运动环境,使青少年对运动安全树立正确的情感导向,充分重视并实践运动中的各类有效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由于疏忽、行为不规范等造成运动损伤。
强化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安全态度,可以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开展安全运动主题讲座,组织青少年家长共同参与,帮助青少年加深对运动安全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充分认识运动安全的重要性,结合运动损伤等实际案例,深入剖析运动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运动损伤的危害性,从而有效激发青少年的情感认同,提升其对运动安全的认知水平。另外,可以在校园、社区等场所派发运动安全锦囊,使青少年利用闲暇,进一步深化、拓展体育运动的安全防护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损伤处理的必备技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运动安全,降低运动损伤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此外,可以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运动安全防护的知识竞赛或电台宣传等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安全相关讯息的宣传力度,在最大范围内形成青少年运动健康,安全运动的积极氛围,更好地发挥青少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利用护膝、护腕等运动防护器具,合理制定体育运动计划和比赛内容,加强对容易发生损伤等重点部位的训练与保护,有效保证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安全,避免发生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