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惠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医院一直以来都是为人们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特殊经济组织单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机构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医疗的服务要求,因此,国家针对此项问题开展了医疗体制改革,期望在医疗体制改革后可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以此为人们提供更优越的医疗服务。因医疗体系改革力度在不断增加,虽然为其带来了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时代的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等优点,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状况作长远性考虑并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有利于其发展[1]。故本研究对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在医院内部财务控制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全面预算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具有明显的差异,属于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具有范围更广的优势,开展后需要全部医院人员参与,属医院内部综合性管理模式,该模式最早并不在我国实施,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实践、发展,最后成为当前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管理模式,可促进医院健康发展[2]。
传统的预算管理具有一定局限性,远不能满足当前医院发展需求,全面预算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包含医院各项管理活动,为医院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并与其他各项管理活动融合在一起,具有全方位优势,根据全面预算管理,可增强各项管理活动考核力度,因此,该管理模式有下面几项特征:①全面预算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医院经济和发展,对其内部各部门实现全面系统化预算管理,分析总结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对医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时把控,采取考核奖惩制度,严格约束、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行为。②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市场的关注度很高,而医院市场的最新动向就是患者人群,医院的每项工作开展都需要围绕患者进行,只有达到了患者的要求,将医院服务质量提高,才会为医院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现如今经济体制下,医院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根据患者需求对财务预算进行提前制定,同时还要给预算留下合理的弹性空间,这样才能提高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率,推动医院的发展。③全面预算管理目的是为了医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目前,每个医院之间都存在巨大的竞争,想要适应激烈的竞争市场并且很好的发展就需要开展全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这种市场形势背景下,医院应首先对市场经营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再将预算管理在医院内部全面实施,使医院可以快速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提升医院的管理运作水平,促进医院的良好发展。
内控管理工作的难度是比较高的,而全面预算可让该工作有效落实。医院应根据自身内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如具体工作环节和核心要求等,将全面预算与其融合,可有助于内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促进内控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全面预算的基础是其指标的考核执行和制定,内部控制标准和全面预算的基础有重要关联,能够推动医院内部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同时提高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医院应不再局限于传统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工作中最好规避主观性和随意性,达到提高医院财务内控工作的专业性的目的。所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防止因传统管理模式对医院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规范化,对医院的工作质量提高以及管理水平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应用传统管理时,常存在医院内部各个部门利益不统一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存在利益竞争,财务内控工作难,而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医院管理层站在宏观的角度全面性考虑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医院的长久发展,每个部门与科室之间应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为其定制统一计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该管理模式注重每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建立统一内控标准,避免各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情况,另外,该管理的实施还可以将医院的预算成本降低,达到最高效率应用资金的目的,如配备专业的医疗资源,让患者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对医院人员的业绩考核情况,对考核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通过对业绩考核的结果分析能够清楚、具体的了解医院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根据制定有效性的发展策略,而且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提高财务内控考核行为的规范性,明显提高其内控质量和水平。但要注意,在全面预算管理开展时,医院需根据自身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制定计划,保证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有效性,可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能够有效的突破、摒弃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和约束[4]。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并制定很多宏观政策,明确指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各医院需按照此类财务制度构建全新、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但部分医院的管理基础太薄弱,缺少合格的预算管理人员和内部控制人员,因该类人员在平时在医院的位置不高,未被重视,产生消极情绪,无法认真对待工作,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也不能落实,无法充分体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价值以及优势[5]。
工作人员在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若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够或者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均会对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且除财务部门外还需要建立风险控制部门和评估部门。而就目前来看,部分医院不重视财务内控管理人才的应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高,且未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意识,没有意识到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少数医院中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直接由财务会计任职,工作专业性无法达到,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的改善管理工作质量,导致财务危险隐患发生率高。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包括内容较多,工作环节和要求都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工作遗漏情况,因此需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但是部分医院认为开展内控管理工作没有必要性,导致各制度体系不能统一协调发展,同时使医院的经营结构和治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而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也只能变得更加形式化。
医院需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把全面预算管理与自身财务内控工作融合在一起,用以打造扎实管理基础,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管理层仔细分析探究目前财务内控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建立专门负责审核等工作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专业的建议。
将全面预算管理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提高其专业能力,能过掌握管理风险等方面,并让其意识到应以患者为主,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对管理质量与水准的提高有极大促进作用。而且工作人员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工作,自行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所有环节改革标准进行了解,掌握并按照具体的管理路径与管理方向展开相应的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医院应清楚每个管理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保证不会遗漏管理细节,从而达到稳定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目的。另外医院的发展模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对其的资源投入,让财务内控工作可以不用顾虑其它问题,保证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可以灵活配置和利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