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

2021-11-23 10:37杜月云周子平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协同

杜月云 陈 磊 周子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层出不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多主体性、多类型性、多层次性和多维度性等特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自身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服务当地经济区域发展提质增效的有力保障[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产教融合的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双高计划”要求在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社会需求、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加强紧密合作,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从而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在科技研发、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各主体间的合作多赢及社会共赢,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继续向深层次推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在深入学习国家文件精神、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规划设计职教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建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应用科研体制,创新了“教学工场”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能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得到充分体现[2]。

1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1.1 制度体系不健全,未能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虽然国家对校企间的产教融合制动的政策文件较多,但在现实产教融合中缺少实际操作性、针对性及实践性。从内容上看,大多政策属于原则性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的可行性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3],当前的政策明确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责任,但是缺乏完成这些责任需要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致使企业和学校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能够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产教融合的深度远远不够,合作还处于表象,没有真正开展全方面、多领域的融合,使得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流于形式。从体制机制上,各方主体都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使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难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无法真正促进价值链和利益链的无缝衔接。

1.2 政府主导作用相对较弱,政策落实不到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的主体是企业和高职院校,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行动目标和导向不一致,无法实现深度融合。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的主导,在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政府主导是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而“政行企校”四方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是积极性欠缺都会导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流于形式。政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润滑剂,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决策、组织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管理作用。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政府未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机制,虽然国家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引导改革发展方向,但各级政府未能根据当地区域经济与产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缺少相关产教融合的信息平台与合作平台,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分工不明确,企业与学校没有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的主体除了“政行企校”外,还要有社会的积极参与,当前社会评价机制不健全,政府未能根据市场的真正需求及反馈客观评价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企业的资质,校企合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导致产业链、人才链和专业链的严重脱节。

1.3 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未能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分工更细化,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功能间的界线也逐渐清晰,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企业是以盈利为根本目标,对于人才培养不够重视,不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去培养人才,同时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发展需求中不能把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出来,企业从自身当前局部利益出发,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发展意愿不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产教融合需要企业为学校提供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仪器,甚至还需要企业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提供能工巧匠,这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而是更加倾向于加大自身投入去培养自己的内部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和畅通后备人才的储备而是为了提升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产教融合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协同育人没有落到实处。

1.4 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不合理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具备企业需要的前沿技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培养企业需求能工巧匠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也需要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企业的参与。

2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策略探析

2.1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

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发展、新方法和新格局,明确产教融合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法规体系,同时强化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戒力度。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依托当地产业不断完善地方发展政策,如设立校企产业融合专项管理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福利,依此调动其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督,推进校企扎实开展合作,以法律法规手段调节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建立建全产教融合的管理机制,明确行政企校各自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真正使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发挥其指引性的作用[4]。

2.2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新时代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搭建一个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优势平台。按照“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核心引领”原则,如何适应新时代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全新的内涵,要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培养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无私奉献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急需的能工巧匠,要熟练运用行业的前沿技术,具备高度负责的工匠精神,为地区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服务。

2.3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

围绕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融通“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打造优质的产教联盟平台。例如,我院立足本地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当地多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学院。通过该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创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研发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等合作不断深入。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任务和教材编写,校企合作完成真正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既能承接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也能够满足企业研发需求。产教融合平台能够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标准发展等众多功能为一体,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构建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3 结 语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育人主体,提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的实质参与性。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的作用,规范实施流程,深度挖掘优惠政策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挖掘校企优势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方案共商、信息和教学平台共建、教育效果和成果共享的育人机制,并在“双创”和“双高”建设背景下,深度分析校企双主体在专业设置、资源互通、权责划分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系统提炼、总结经验,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