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磊 何 颖
兰州工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金融支持功能,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效率。
绿色金融理论最早源自1978年美国的一场污染性事件。自此,学者开始注重金融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国内学者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以2016年为转折点,在2016年之前,熊学萍[1]等学者着重研究绿色金融概念。自2016年绿色金融被列入G20峰会主题后,国内学者从概念研究转向了问题研究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策略研究,马俊[2]从绿色债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股票5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王麟[3]立足于金融机构发展,提出绿色金融是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巴曙松[4]从绿色金融的起源、发展现状方面入手,研究了绿色金融的政策方向。肖涵[5]结合案例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关绿色金融产生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杨阳[6]、林伯强[7]、李顺铎、张彩虹[8]等人通过各类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一致认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提高投资效率方面是有效的。
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整理后发现,国内学者对于绿色金融问题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绿色信贷方面,但随着国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实践迅速发展。绿色金融研究开始逐渐转向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可使传统金融业务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多年来环境污染屡禁不止,全球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持续发酵,环境污染的影响带给人类的伤痛得到关注,人们的绿色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减排降排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这对金融企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在绿色金融规模、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区域性改革和绿色金融多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
截至2019年末,我国绿色信贷规模达10.22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量达1.1万亿元;31个省在2019年试点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1.57万家企业得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提供保险保障531亿元;我国金融市场中共有74只绿色基金,总规模达607.72亿元。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完善作为国家战略,试验区试点工作已全面推开,涉及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也不断出台。仅2019年至2021年6月,国家层面颁布实施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法规达10余项。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区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中稳步推进,从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自律机制、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辅导机制,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借助金融科技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等四个方面入手,已形成了“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的良好发展格局。
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一方面加强多边、双边探讨机制,在国际上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发展共识,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另一方面不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践,带动国际上更多国家共同探索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总之,绿色金融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特别是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在2035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研究发挥绿色金融在应对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从产业层面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周期相对较长,经济效益见效慢,如果仅依靠传统金融业务的支持将延缓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绿色金融的实施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企业融资层面看,绿色金融打破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环保技术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等“融资难”“融资贵”的限制局面。在绿色理念践行过程中,对于资金支持的需求力度在逐步加大,相关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找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资金,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依托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政策,能够有效打通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从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层面看,绿色金融为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突破口。在互联网+、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冲击下,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受到了较大影响,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倒逼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业务创新[9]。
部分银行在个人银行账户中增设个人碳账户,通过客户的低碳行动与传统的网点业务活动进行整合与比对,测算碳排放指数,并将指数兑换成个人碳账户积分,该积分可在金融机构相应平台兑换礼品。此举一方面通过个人碳账户这种创新产品吸引客户群目光。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可疑交易属性附加到个人账户指数上,较好地提升了银行服务绿色发展的品牌形象。
具体实践方面,2018年衢州市农商银行推广了银行个人碳账户。通过大数据信息比对,对个人绿色支付、自行车绿色出行、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垃圾分类信息等绿色行为进行采集整合。银行持卡人可实时查询个人碳积分数据,在积分商城兑换绿色生活用品,也可在合作商户消费抵现。
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为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企业的发展而推出的信贷资金。近年来,我国加大绿色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丰富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在传统银行中从机制、产品、服务模式方面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业务,适应新发展需要[10]。
具体实践方面,建设银行昌吉州分行通过“PPP+特许经营权”绿色信贷模式,为新疆自治区昌吉州五家渠市利用综合余热供热工程项目提供了一笔17年,5.8亿元的融资。该项目实现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节约用煤量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万吨,达到了鼓励和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保险服务绿色经济发展是通过保险产品将企业遇到的环境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主要以环境责任保险为主。在“碳达峰、碳中和”驱动下,企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急需保险产品进行风险管控。长期以来,我国绿色金融领域中绿色保险发挥风险分散的作用并不强烈,整体处于“重融资、轻风险”的状态,仅有的环境污染和安全责任险还存在保费高、保险金额偏低、保障范围窄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保险业务有待完善和提高。
具体实践方面,2017年湖州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创新了“保险+服务+监管+信贷”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投保企业进行免费环境体检;分享企业评估等级;同时在承保期内,组织环保部门给投保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培训。
通过对绿色债券的不断创新,缓解银行贷款期限与项目成长期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发放绿色市政债券,利用其期限长、成本低的特点可解决建设周期长和回本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问题,以补充银行信贷空缺。
具体实践方面,2019年江西省赣江新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了一期30年、金额3亿元、票面利率为4.11%的绿色市政专项债券,打破了我国绿色市政专项债券零发行的局面。
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政府出台了各项配套政策。但是,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业务还不够成熟,有时商业银行不能完全理解国家政策,将绿色金融变成了创新金融产品的帽子。政府应加强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及时与政府、企业、同业间保持互动,实现绿色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保障政策充分落地[11]。同时,政府应完善绿色金融业务的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奖罚措施帮扶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在金融机构对传统业务的创新中,需要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相关数据纳入金融业务之中,这对金融机构人才与平台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适应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中相关的信息统计、风险管理等要求。同时,在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方面,自身需要践行绿色办公等低碳行为,也需要更新金融机构相关硬件设施,真正实现绿色环保办公。
绿色金融相对传统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冲击较大。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采用的严监管模式,给予那些违规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监管处罚力度很大。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会受企业生态环境等风险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重视生态环保等业务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防范与管控,同时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加强风险管理力度,切实提高防御风险质量。
国际商业银行遵循“赤道原则”,执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的绿色金融在“一带一路”背景的带动下,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拓宽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服务的对象。推动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绿色债权、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业务打造成一揽子综合业务,为个人、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等多层次金融需求群体提供全面、高质量、绿色的金融服务。另外,金融机构应优化业务流程,在绿色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实现节能高效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