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探究

2021-11-23 10:13孙瑜博士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商业会计 2021年16期
关键词:会计学文明生态

孙瑜(博士)(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一、引言

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表现的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公众生活的质量造成了严重冲击,在生态环保有识之士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增长理念相继孕育而生,这两个理念均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为核心诉求,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收并蓄,服务于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巴黎协定》和《新城市议程》等国际政策文件的签署,说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的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共鸣。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2]。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多元共治的特征,必须探索多元的建设路径,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相关主体,确保各主体能够发挥最大优势并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3]。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学科属性来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离不开会计与会计信息,同时也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4]。从建设主体来看,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5]。高校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在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奠定、固化和普及学生善待自然万物的基本态度与行为方式,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优秀人才[6]。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关乎大学生是否真正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乎大学生能否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从当前高校会计学专业整体的建设状况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设定与生态文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方面的目标;课程设置上,生态文明教育仅限于通识教育阶段的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程,学生在进入专业教育阶段以后,所学内容包括企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更加专业化的会计知识,这些知识均是基于传统价值创造思维做出的安排,尚未依据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修订;专业社会实践方面,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往往是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学位论文的选题很难突破传统经济管理和会计思维的束缚,无法与生态文明的元素发生碰撞;专业师资力量方面,任课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管理思维的影响,对本专业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且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在科研上对生态文明与会计学关系领域的关注度低,缺乏科研兴趣等,导致无法及时向学生传授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上述会计学专业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脱节问题的存在,会造成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的片面性,容易使学生将生态文明与会计学专业知识对立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只有积极推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会计学专业教学,才能有效扭转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量和结构均不理想的现实状况,切实增强大学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意识和扎实的专业本领,培养出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会计学与生态文明的联系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会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管理学学科门类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的主要功能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予以系统、连续、综合地核算和监督,输出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和主体内部的经营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主体组织形式和业务开展方式不断产生,在会计的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会计的具体目标、职能和内容也在相应发生变化[7]。随着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形态的到来,会计可以而且势必会依据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的社会实践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并依据自身的本质功能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和会计学之间表现出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发掘会计学与生态文明具体联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逻辑起点。

(一)生态文明是会计发展的驱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借助于改革,才能实现发展。改革也是完善会计体系、促进会计事业发展的动力。会计自诞生之日起,伴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实现着自我革新,逐渐实现了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演变。我国会计制度历经多次调整和改革,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为经济主体的价值创造、为所有者的资本创收、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累积以及经济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由非可持续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重新思考会计的财富计量功能[9],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会计理念、会计目标、会计准则等方面构建出符合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的会计制度,这不仅是会计制度本身的革新,也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

现行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会计制度是工业文明时代价值理念和实践要求下的产物,物质资本收益最大化是其存续的根本前提和目标导向,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天然存在着有悖于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和实践要求的固有缺陷。具体来看,在漫长的工业文明时代,主流的价值理念和经济理论均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企业因此将生产经营目标片面地设定为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会计作为服务于企业会计主体的信息系统,从信息加工处理到报告输出的全过程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和对象,无法专门完整地反映企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交易和事项,无法可靠地计量企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资金流和生态价值流,也无法系统地评价特定日期的企业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补偿的状况和特定期间的生态环境绩效,这样虽然实现了企业经济利益的创收和宏观 GDP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态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导致企业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因此,只有在生态文明的驱动下系统性推进会计制度改革,才能保证会计制度与时俱进,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本质功能。

另外,学科交叉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0]、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会计学可以借助于学科交叉的方式,使原有的会计学科得到发展,并建立新兴会计学科[11]。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复杂性,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无法由任何单一学科独立解决,由此催生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交叉学科,其中,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交叉形成了“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等新兴学科,旨在克服传统财务会计的弊病,增强会计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目前这些学科虽然处在研究、探索和试点的初级阶段,但是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势必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逐渐充实和完善,从而源源不断向传统会计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样可以发挥对于会计发展和完善的驱动作用。

(二)会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记录者”和“信息库”

会计信息系统论是关于会计本质的重要理论,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2]。从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会计是一个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为目标,以输出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处理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数据并转换成会计语言输出,其结果既能反映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状况,又能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利于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会计信息系统这个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只要经过恰当的制度改革,会计同样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通过原始生态环境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处理可以输出反映企业真实绿色经营成果的生态环境会计信息[13],可以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记录者”和“信息库”的重要角色。

从微观环境方面看,企业作为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主体,企业可以借助于会计和其他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存在或发生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的投入、消耗、补偿以及对生态环境贡献或破坏的价值,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输出的生态环境会计信息对内能够应用于企业内部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环境绩效的评价,对外能够应用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比如政府部门评价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制定生态环保政策、绿色金融的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以及社会公众知悉企业的产品是否绿色无污染等。

从宏观环境方面看,将具有管辖权的各层级政府视为会计主体,借助会计和其他专门的技术方法可以输出本区域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状况方面的会计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所在区域环境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变动情况,为经济发展政策和生态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有利于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完善“绿色GDP”的核算从而科学评价和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14]。

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元共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也应当贯彻多元化的基本思路,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方案[15]。为此,高校会计学专业应当积极转变思维,充分挖掘并系统建立起本专业与生态文明的关联,并从中提取出可应用于专业教学的元素,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师资队伍的培育、借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生态文明教育平稳有序地融入到专业教育阶段当中。

(一)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同时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其生态文明素养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本领的重要途径。因此,会计学专业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符合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既应当提及普遍意义上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情感和生态行为等具体素养分类,也应当包括与会计学专业融合形成的专业生态文明素养,如“正确认知生态文明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联系”“关注和把握生态文明驱动下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等。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指明方向。

(二)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首先,依据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16]。其次,由于会计学专业课程依据性质不同划分为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相应的,专业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方案应当依据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的性质分别制定。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先修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宽厚的专业基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有必要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始。为了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效果,管理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必要增设“绿色管理”与“绿色治理”的理论,这些理论主张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绿色管理为指导构建企业的绿色管理体系,同时借助于多方治理主体的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绿色发展关乎经济发展的取向、质量和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17]、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经济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必要增设“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等全新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重启发学生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以辩证的思维看待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趋势,了解绿色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意义。

2.专业主干课。会计学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法、审计等。从目前国内主流的财务会计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均未提及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形态对于现行财务会计带来的冲击及相应的应对方案。因此,在初级会计学课程的延伸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就传统财务会计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弊端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展开讨论。在中级财务会计或者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会计准则中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比如增设“公益性生物资产”类别、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对环境污染整治引发的不确定性需要确认预计负债等。另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审计学课程任课教师在完成常规审计教学内容之余,有必要向学生补充生态文明审计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审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税法课程中,环境保护税是该课程与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充分领会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借助于作业成本法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

3.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会计前沿专题和学位论文分别是会计学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中与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会计前沿专题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讲解会计学的前沿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随着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形态的到来,新的价值理念和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提出,传统财务会计滞后于生态文明时代发展要求的弊端逐渐显现,生态文明与会计学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会计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会计前沿专题课程上,任课教师可以将“生态文明和会计发展”列作一项专题,并将环境业务核算、环境成本核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境审计等作为具体命题,向学生系统梳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并鼓励学生在学位论文创作时考虑该方面的选题,以使学位论文更有时代气息和更具现实意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教师是会计学专业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方案的重要执行者,其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专业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高效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和建设生态文明。为此,首先,高校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客观认识和评价传统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鼓励积极思考和探索符合新形势的会计制度改革和发展方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与会计发展领域的科研工作,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同时高校也应当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获取更深刻的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其次,教师应当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打造“精课—慕课—金课”,优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建设,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教学的水平。再次,建立健全会计学专业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客观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教学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会计学专业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五、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多元共治性的伟大事业。面对建设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在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树立系统性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必须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但是,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明显脱节,无法达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将生态文明教育合理有序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高校会计学专业来看,专业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同样存在缺失的状况。根据会计学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系统提炼出生态文明与会计学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元素,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会计学专业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不断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会计学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