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杰 刘训
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乡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要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育水平,促进薄弱地区的人才培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明确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乡村教育发展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首要关键地位。要求大力发展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保证教育公平。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进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新时期,但由于我国长期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基础教育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相对其他课程,体育课程实施更为薄弱,学校体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体育课程的实施核心还在于体育教师,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体育课教师更为薄弱,因此加强乡村体育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极为迫切[1]。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及高校免费师范毕业生政策为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了一种新的补充机制,引导更多的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但是,据统计,乡村体育教育由于先天发展不足,乡村教师数量逐年下降,中小学校外的其他乡村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新入职教师不愿留在乡村,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在环境和教学设施方面,农村相对城市有着巨大差距,造成了年轻教师不愿留,优秀教师留不住的现状。
乡村学校呈现学校多、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在师资配置中,师生比的标准限制了乡村学校教师的人数,受限于人数,教师结构严重失衡,在优先保证其他课程前提下直接导致体育美育等专业老师缺失,一般由其他老师兼任。同时教师年龄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无法补充新的年轻教师[2]。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乡村和城镇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相对城镇而言,乡村地处偏远,基础建设与设施落后,生活条件极为不方便,无论是医疗条件,生活设施还是后期子女教育等教育资源,乡村相对于城镇都有很大差距,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毕业生在毕业选择时不会优先考虑乡村,也直接导致了乡村教师流动性较大,尤其是优秀教师,他们大多后来都选择了去往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正一步步加快乡村文化体系的瓦解,乡村学校一般缺少应有的文化站、图书馆、少年宫等,许多图书馆实际并没有多少书籍,少年宫也缺少相应的活动,众所周知,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设施,而乡村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一方面限制了许多体育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环境封闭,消息闭塞也让体育老师缺乏交流机会[3]。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保障工作,明文规定乡村教师待遇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的也切实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但总的来说,乡村教师收入水平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水平,拖欠乡村教师工资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学校教师数量少,许多年轻老师往往兼职几个工作,而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这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也影响其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乡村体育老师目前呈现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特点。对于数量不足的情况要及时补充,多方式多渠道引进教师,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吸收优秀的、有志于为乡村体育教育的毕业生,这是补充教师数量的主渠道;二是对接师范类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通过实习生一定程度缓解师资紧张的局面;三是对接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国家战略,对口支援和帮助当地体育教育。对于现有师资,在一定区域内对于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进行优化配置,做到师资的优化[4]。
要想让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提升其福利待遇,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是核心任务之一。首先,结合本地实情,构建梯度递进的工资增长机制,让处在一线的乡村体育教师的物质基础能够切实、长久的得到保障;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让政府的各项政策补贴和福利待遇宣传、落实到位,同时对用于支持乡村教师建设的专项资金,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分配,进一步保障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切实利益;再次,要加强对乡村小学体育教师荣誉表彰,对长期处在乡村小学工作的体育教师定期进行表彰,同时对于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一线体育教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增强基层体育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工作中,要根据学科差异,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学科教师的评定标准,特别是针对乡村教师的评定标准,甚至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而不是“一刀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体育学科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体育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这严重抑制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进而阻碍了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想乡村小学体育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从观念上改变相关人员刻板的学科观念,完善乡村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发乡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这要求相关部门根据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配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在不耽误体育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定期开展乡村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活动,培训地点应该以县为集中点或邻近地区中某个县为一个集中点,便于乡村体育教师积极参与。
党中央始终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继精准扶贫战略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提升乡村经济、文化水平。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连,互相促进。乡村体育教师发展制约因素就是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对于体育老师来说,没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育教育就是空谈。许多乡村学校没有完整的体育设施,这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限制了体育老师的发展。政府应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教师福利待遇和激励措施,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做好教师生活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双保障。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环节,乡村体育教育一直是义务教育较为薄弱的环节。体育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调节心理,而且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锤炼学生的品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振兴教育的关键,只有做到改变外部环境,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引培结合,完善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育机制,锻造一支高水平乡村体育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推动乡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