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①

2021-11-23 09:46李元博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状况运动

李元博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1 体育训练与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剖析

1.1 预热活动不充足

体育训练本身就是一项运动强度较强的体育项目,体能消耗较高[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的训练强度过高时,学生的身体机能难以承受,从而就容易产生损伤。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体育训练运动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平衡性没有充分把握,学生在体育训练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体育运动的预热活动,让全身的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肌肉韧性。但一般而言,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或预热活动时,并没有充分地发挥预热活动的作用,带领学生做预热活动耗费了时间但效果不佳 同时也由于学生对预热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的原因,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敷衍了事[2],最终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

1.2 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不够

不科学、不规范的技术动作是引起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也是其主要原因。在体育训练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训练活动的适应对象和主体,个性化差异大,主体差异性凸显[3],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全明白教师所讲的要领技巧,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并做到动作规范。而更多的则是随身依照教师所讲解的动作技巧,依葫芦画瓢,动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挑战,在不规范的动作之下,学生极易出现运动失误现象,最终出现运动损伤状况。比如,看似足球的要领简单,但考验着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参训态度、应变能力及心理状态等条件,同时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之下,也有可能让场上的学生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发挥状态,从而会导致技术的犯规和碰撞拉拽状况出现,进而出现运动损伤问题。

1.3 安全知识的宣传不够

大多数的学生出现体育损伤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安全理论知识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4],在思想层面没有引起对运动事故和现象的足够重视,学生作为塑造中的人,差异化和个性化明显,自我保护的意识尚不完全具备,学生与学生之间嬉笑打闹的现象时而出现,学生主观预防意识明显不足,有限的运动安全理论知识没有被充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最终致使运动损伤现象出现。同时,由于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安全知识的宣传上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地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还有部分体育教师甚至认为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状况无法避免,也根本不能避免,错误的意识观念支撑行为活动,长此以往,运动事故难免发生,因此,高校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的宣传工作就尤显重要。

2 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2.1 擦伤处理

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学生运动损伤状况并不能够完全避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运动损伤恢复方法,从而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比如,当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擦伤的状况,教师则要根据具体擦伤情况的严重程度,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如果学生的擦伤面积和伤口都较轻,教师就不必要过于忧虑,及时用生理盐水对伤口处进行冲洗,擦伤部位用酒精消毒,用紫药水涂抹即可;如果学生的创伤面积和伤口都较为严重,首先,教师与学生都要保持冷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在对受伤的部位做消毒处理后,及时送到医务处医治。

2.2 物理疗法缓解

正确的损伤修复方案是有效保障高校学生身体状况良好的必要之举,当高校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之后,万万不能任由学生自我处理,因为自我处理的方式很容易导致伤口感染或受到二次伤害。因为不同的损伤状况都有其相匹配的缓解策略,比如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扭伤、挫伤、拉伤情况时,采用冷敷的方法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和减轻疼痛,冷敷的方式有利于血管的收缩,扭伤处的损伤状况可以得到及时的改善,也有利于血液的流通。而立即采用热敷的方法会让伤口更加肿胀,甚至还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需要注意的是,热敷的方式也是物理疗法的重要内容,但要在2d之后才能够使用。

2.3 中医疗法恢复运动损伤

中医疗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运动损伤的一般状况非常适用,针对中药治疗效果好且成本低的特点,中医疗法已经成为国人非常推崇的伤筋动骨疗法,中药疗法的运动恢复方式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损伤者的损伤部位通过贴膏药的外治形式缓解体育损伤疼痛状况,但该种方法一般适用严重程度较低的损伤部位;二是通过丹药和丸药的内置方式实现内外调治,对伤口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中医疗法的方式对运动损伤缓解有积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很快回到正常生活中,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身体形象,治疗方式较为安全,恢复速度也相对较快。

3 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有效应对策略

3.1 充分预热,扎实技术技巧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和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充分的预热活动,实时调整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后期更好地加强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监督作用,敦促学生充分预热,并扎实掌握预热活动的技巧和要领,针对学生预热活动做的不充分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融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设置游戏的方式有效开展预热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做好预热活动,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同时,教师要做好技术动作的细化讲授,仔细观察体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状况,时时敦促和监督学生的行为,当学生的技术要领及动作不规范、不科学时,教师要及时纠正。

3.2 平衡运动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

要想真正地避免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状况,最好的途径就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平衡好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措施,根据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和身体发展特点,制定与学生最近发展相符合的训练内容,在教学活动和训练活动过程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加强体育训练强度,在增强体育训练强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与能力,将体育运动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学生保持有一定水平的体育训练能力,有效达到体育训练的效果,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带来的运动损伤状况。

3.3 加强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

加强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高校要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让体育训练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实际的体育训练活动过程中;二是高校学生应该增强自我防范运动损伤的意识,强化自我保护,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和自我保护技巧,避免运动损伤事故发生[5]。此外,还要加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强化训练安全,既要让学生领略到运动损伤的危害程度,也要让教师领略运动损伤的严重性,以此作为警戒,敦促教师和学生共同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促进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及学生体育训练活动的顺利展开,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和运动能力。

3.4 加强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可以减轻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损伤程度,保障体育场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效提升体育训练的实际运动效果,实际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制定系统完善的学生安全意识目标,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体育运动状况,更新体育场地设施,完善体育器材功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规范场地设置,提升田径场、足球场的场地利用效率[6],做好场地的平整活动,保证运动的稳定性。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向学生讲解体育器材的使用,从而有效避免器材的错误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损伤状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大责任,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施展才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要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大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将运动损伤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提升身体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状况运动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不正经运动范
安全感,你有吗?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