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指导方式研究

2021-11-23 09:38李小伟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文/李小伟

近些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评价各个高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就业率,各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方向的明确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因目标定位过高而引起的就业难题。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增加,该类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积极开展有效的指导措施是高校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关键。教育本身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现阶段,我国的学科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专业类型明显多样化,虽然在教育领域对不同专业的划分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社会群体中仍存在对部分对教育学科知之甚少的情况,由于缺少对其全面认识,甚至是偏见,导致该类专业学生对就业面临着巨大问题[1]。与此同时,现阶段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还不完善,缺乏相对统一和权威的标准,因此实际的指导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瓶颈。在此背景上,深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推动高校教育方式改革也有积极作用。就业是大多数受教育群体的毕业目标,在此背景下,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根本要素。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通过有效的指导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办学实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可以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学子的关注,进而实现扩大学校生源的目的,促进学校的发展。可以看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是关系到学生个体、院校以及社会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本文提出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指导方式研究。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精准就业的目标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通过研究,以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毕业生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成果评价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带动各个行业实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技术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招聘成为主流,应用型人才成为各个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首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其次,在这种双向选择的推动下,高校陆续开展了以校企合作为基本运作模式的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工作中,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提高技术水平的手段,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再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对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产生具体的认知,同时也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自身的提升明确方向,增加毕业后就业阶段的优势。最后,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对招聘岗位预期高于现实,无法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造成就业难的情况出现[2]。

二、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信息不畅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就业市场的人才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双向化趋势,这就要求就业指导部门为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准确、翔实的信息。现阶段,受不同原因的制约,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些滞后性、盲目性等问题,尚未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因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直接快速的沟通渠道,所以要对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传播,而实际上,只有实现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双向信息转换才能切实提高精准就业的概率。影响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原因就是就业指导部门对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且发布途径和手段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无法被满足,同时就业信息的完整性不佳,学生和用人单位难以通过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对人才或岗位进行准确判断,这也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3]。

(二)就业指导水平不高

在大多数高校中,就业指导工作是由各专业、院系的辅导员担任的,而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且是直接从院校中完成职位竞选的,对实际的社会招聘和就业岗位竞争环境缺乏实际认识,同时人生阅历相对简单。在这样的条件下,其往往难以胜任就业指导这一专业、综合的工作,这就直接导致毕业生在就业阶段遇到的问题无法被很好地解决,影响最终的就业效果。另外,大多数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以当年的市场环境形势为基础开展的,缺乏对行业的长远分析,对就业形势和背景的介绍无法满足不同个体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指导工作的深层思考,对学生真正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不明显[4]。

(三)就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对该工作的重要性尚未建立起正确认知。这就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政策贫瘠,指导观念难以与实际社会环境接轨、指导方式落后,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最终影响业指导工作的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院校对就业情况与人才需求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就业状况与高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其不仅是学校办学成果最直接的体现,也对学校的招生工作有着明显的影响。目前,某些高校受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就业指导部门的交流能力较弱,对学生就业指导作用并不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市场信息采集不到位

给予毕业生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要对市场环境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而这种了解是建立在走进社会、走进单位的实际工作基础上的,这就需要就业指导部门结合实践经历,总结经验,了解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并着眼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对市场发展动向做出合理预测,以此实现对毕业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但多数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偏重理论,缺乏毕业生对自身求职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引导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的素质和心理出现波动,影响最终的就业情况。

三、实现精准就业的指导方式

(一)创建交互式的服务平台

实现精准就业的前提是岗位信息与学生信息之间建立匹配关系,这就需要就业信息能够以交互的形式在不同群体之间有效传播。为了实现该目标,要扩大就业市场信息采集的范围,为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来源,同时,收集的信息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要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发展状况、岗位供给类型以及对应的岗位特征作出准确描述;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更加重视毕业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要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专业技能、在校期间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同时,就业指导部门要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阶段的供求矛盾,根据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结果调整供需对应关系。以上述内容为核心,创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实现该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业指导部门要建立与高校毕业生信息匹配的数据库,在统计毕业生在校期间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适当补充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企业在对人员筛选时具有更高的目标性,提高就业的精准性;其次,就业指导部门还要建立用人单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在传统的就业阶段,毕业生主要是通过招聘会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这种形式不仅效率不高,同时也不利于信息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流通,而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筛选对口企业单位,同时明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条件。除此之外,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服务站也是十分必要的。毕业生在择业期间,往往会受到海量职位信息的干扰而出现迷茫,或者未找到理想的岗位而出现焦虑,导致难以实现精准就业,此时可以通过就业服务站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难题,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程度,帮助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就业的选择机会和渠道[5]。

(二)构建专业化的指导团队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学校自有的教师队伍完成的。这样虽然可以降低就业指导阶段学生的抵触心理,但面对较为专业的就业问题时,指导人员由于缺少专门的培训,难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就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因此,高校要实现对毕业生精准就业的指导,要以专业的指导团队为基础。这里的专业不仅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对高校各个专业的特点以及覆盖范围有清晰认知,同时,要在就业指导技术、就业政策内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指导人员在社会学、心理学、法律、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定知识基础。同时,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要提高,可以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加强指导队伍的能力,并设立对应的考核标准,并将该标准作为指导人员能否上岗的衡量标准。目前,影响学生精准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对就业形势和市场环境缺乏充分认识,导致择业阶段的目标定位与实际存在偏差。针对此,要通过专业指导部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学生对即将面对的就业形势有深入了解,这就要求指导队伍对就业市场作出深入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为学生职业规划提出更好的建议,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心仪就业岗位。

(三)打造健康的就业观念

精准就业不仅是面向毕业生而言的,同时也是面向用人单位而言的,只有实现双向的精准选择,才是切实维护长久用工关系的基础,这也是就业指导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作为就业指导的主要驱动力,毕业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岗位的选择。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将该项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面临实际的就业选择时,很多学生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引导,产生偏执的就业观。因此,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先决条件,为学生打造健康的就业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实现精准就业的重要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技术,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很多学生在就业时选择更加倾向于“白领”类的岗位,难以接受和认同一线的工作岗位,但这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就业观念使学生在就业阶段丧失了原本的优势,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实现精准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就业观念,通过矫正其偏激的就业期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价值。为了实现该目标,首先,要在就业这一概念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重新理解就业的含义,明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才能获得合法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发展,这也是就业的根本目标。工作的环境、待遇都只是阶段性的就业条件,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才是实现自己最终职业目标的根本途径。就业阶段的岗位选择不能以一步到位的观念为依据,要明确就业和择业的差异化关系,将生存作为就业阶段的首要目标,将发展作为岗位选择的核心标准。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以现实为基础的就业观念,为此,要正确地将当前的就业形势作出客观分析,结合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就业阶段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摒弃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念,秉持着务实、客观思想进行择业和就业活动。

(四)拓展丰富的就业渠道

精准就业的基础人才与岗位的高精度匹配,因此,就业指导部门要以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为基础,积极拓展丰富的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的多样化程度,以此提高岗位与人才之间的匹配度,帮助实现毕业生的精准就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精尖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的同时,以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也成为了新的人才需求缺口。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当前的人才市场与高校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同时,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现阶段对应职位的需要,导致就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指导部门应积极号召高校开展以专业和岗位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立足于实际的就业市场环境,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以及相关岗位针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拉近岗位与人才之间的距离。渠道拓展的方式可以是以企业单位用人需求为目标,建立定向人才培养机制,也可以联合多个企业培养趋向性的技术人才,通过这种互利互赢的合作方式,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明显,高学历已经无法在就业选择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对此,积极开展切实有效地就业指导工作,是现阶段各个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对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指导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精准就业为目标的指导方式,以期帮助高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确保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