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晖 陕西省安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进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国家《劳动法》充分地对企业和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参考依据。其中劳动合同对双方而言均是重要的权益保障。但结合实际发现,劳动合同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对企业发展有严重的影响。在此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劳动合同法律风险,并针对风险问题提出了防范措施,进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制度建设、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控,在当前全省深入进行“学史悟思想强根铸魂奋进新时代追赶超越”党史学习主题活动中,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切实维护双方权益,不仅是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和社会目标追赶超越的又一加速引擎。
随着国家法律完善,我国保障员工权益的法律日益完善。尤其是《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建立及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有效文件,双方通过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是在双方发生劳动争议时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保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是重要性,企业通过与员工签订科学、规范的劳动合同,确保双方的权益,从而实现双方“共赢”。其二是复杂性,企业中劳动合同涉及内容较多,很多细节想要切实执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经过多方面的思索,才能确保企业实现稳定发展。其三是全过程性,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完成后,具有法律效益,在员工就职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发挥监督管理效用,因此双方在决定签订合同时应对合同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确保满足双方的需求。结合上文所述,科学、合理的劳动合同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劳动纠纷和劳动争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规避了法律风险[1]。
结合《劳动法》的相关内容,企业与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围绕工作岗位对各细节进行明确规定,如果企业提供的劳动合同不符合《劳动法》规定,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就工作岗位、工作时间、薪资待遇、合同期限等进行明确规定,如果企业没有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法律规定及时与员工签订书面化合同,或者编制的合同违背法律规定时,企业则需要依照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签订的合同不合规范,不仅增加了工资成本,也为企业与员工之间权益划分埋下了隐患。其次,法律对于劳动者也有相应的规定,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正当理由,企业有权利要求劳动者配合签订劳动合同,参考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内容“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在书面通知劳动者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合同的,用人单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无须承担经济补偿,但应根据实际工作时间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需要注意劳动法中强调的是以书面形式通知,因此企业在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时,没有采用书面形式则会为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最后,《劳动法》中关于工资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即使劳动者处于试用期,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基于此,如果企业的劳动合同中关于试用期及工资标准问题标注较为模糊,也会导致企业面临风险。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用人企业需要严格遵循合同内容,为员工提供足额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并按照合同中的工作岗位细则为员工安排工作。如果员工认为自身的工资报酬与合同不符时,可以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提出诉讼或者劳动仲裁。同时在合同履行期间,如果企业出现运用多种手段强迫劳动者加班、超出工作范围作业、强令冒险作业等行为时,均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除此之外,在合同履行期间,企业不能随意变更合同内容,想要修改合同中的条款,需要与劳动者达成一致,并采用书面修改方式进行变更,如果企业没有与劳动者协商或者修改过程中流程不符合法律要求,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企业承担更多的法律风险。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企业正常解除劳动合同的几种基本形式。当符合正常解除劳动合同的标准时,企业有权利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但需要企业遵循解除劳动合同的流程进行操作,如果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步骤存在不合理情况,则会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同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也需要严格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与劳动者终止合同,如果企业在进行终止劳动合同时存在不符合规范部分,也会为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不同的企业由于主营业务不同,对于岗位的设置、招聘人员的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因此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充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制作、签订流程,企业编制的流程应以法律法规为主要参考依据,并符合民主程序制作标准及公正公开原则,从而确保在发生劳动纠纷或者劳动争议时占据优势。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企业没有遵循相关规定内容依法制定规章制度,在出现诉讼或者劳动仲裁时,会为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员工和企业就劳动过程出现不同意见且无法达成统一时,双方均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劳动者认为自身权益收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诉讼或者劳动仲裁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利益。除此之外,企业在处理劳动争议和劳动仲裁问题时也会面临法律风险,例如某企业缺乏正当理由裁员时,则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向被裁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企业没有赔偿,员工可采取劳动诉讼和劳动仲裁方式维护自身利益,此时企业会面临法律风险[2]。
参考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制定劳动合同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编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充分发挥民主、自愿的原则,对合同内容进行协商,达成统一,并确保劳动者对合同内容没有任何异议才能进行签订。如果企业想要对合同内容进行变更、修改、解除或者终止合同时,需要出具书面通知。这些通知文件等可以作为日后出现劳动争议时的证据,帮助企业规避相关的法律风险。另外对于工资待遇以及试用期等内容也需要在劳动合同中有明确的体现,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合同上的工作任务或者期限未达到三个月时,没有试用期,同时对于其他符合试用期设置条件的合同,应确保试用期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不少以合同工资的80%。除此之外,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法律也给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应主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企业在劳动者就职一个月时间之内,需要与劳动者正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只要企业严格遵守法律要求,便可以有效防范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合同订立后,需要严格遵循合同内容执行,企业和劳动者应依法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各项义务。当企业结合实际运营状况想要变更劳动合同时,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如果员工对修改或者变更内容存在异议,有权利拒绝企业变更或者修改劳动合同。只有企业与员工达成一致,才可以对劳动合同进行变更,双方变更合同时需要另外签订新的合同,变更后的合同也同样需要签订两份,员工和企业各执一份,新的合同签订之后便具备法律效益,需要双方严格遵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相关部门参考实际情况对劳动法进行了两次修订,修订后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日益完善,例如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作出补偿的情况,针对这部分内容主要概括为过失性辞退和无过失性辞退两部分,对于无过失员工予以辞退,企业需要提前30天给予书面通知,如果没有提前通知则需要额外补偿一个月工资。对于存在过失的员工予以辞退处罚时,企业应确保员工犯有过失的证据清晰明确,且处罚程序合法合理,当程序和证据均符合规定要求时,企业可予以辞退不需要给予补偿,因此需要确保企业设置的规章制度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另外法律规定,企业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帮助员工做好档案和社保资料等内容的交接,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最后除了上述两种辞退形式外,当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不佳而进行经济裁员时,需要遵循法律规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执行。
企业在指定劳动规章制度时,需要以法律条文为基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制定,结合实际劳动争议审理和劳动仲裁案件分析,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理、合法的劳动规章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因此企业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时主要遵循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企业的规章制度应合法合理,充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第二对于涉及员工权益的制度设置落实前,企业应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经过员工讨论后才可以进行制订。第三当制度发布后,有员工对制度内容提出异议时,企业应予以重视并进行调整。第四企业应保留民主程序的相关制定依据。第五企业的规章制度应用时应采用公告的或者告示等书面内容予以通知,严格遵循这五点要求,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时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3]。
企业想要确保自身在劳动争议和劳动诉讼案件中占据有利位置,首先应确保自身在劳动合同生效期间严格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其次企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明确管辖异议,并判断案件是否在时效期内容。最后对于部分不合理的诉求,企业可以依法保留好相关证据,维护自身权益。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形象和口碑十分重要,实际生活中,当企业与员工出现劳动争议时,多数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形象,避免引发无谓的讨论和猜测,都会先与员工进行协商,争取双方达成一致,不要产生过大的影响。但协商无效时,双方均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针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日益完善,在此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从订立劳动合同、履行合同、解除合同、订立劳动规章制度、劳动争议等五方面针对性的提出风险预防措施,为企业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规避劳动合同风险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