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政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受各民族群众的喜爱”。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改善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对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区为研究对象,即龙山镇木河乡、马关乡、官泉村、西门村、韩川村、汪堡村、连柯村、东关村、马河村(2乡7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问卷调查法: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有效调查问卷表286份;有效率为95%。问卷主要内容设置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现状、乡村振兴战略对影响传统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等。(3)田野调查法:采用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的方法。(4)数据统计法: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统计。
在调查总人数的286人中,男性人数为199人,占总人数的69.58%,女性人数为87人,占总人数的30.42%,调查对象均为当地居民。从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参加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为235人,占总人数的82.17%,其中男性160人,女性75人。不愿意参加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为51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12人,仅占总人数的17.83%。由此可见,大部分群众愿意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并且男性参与者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参与者的比例。其中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年龄分布以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年龄参与率最高,分别占参与总人数的14.47%、9.79%、11.91%、32.34%、11.06%。从总体数据来看,成年人占比例较大,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年龄分布趋势呈倒U型。从调查人群的职业结构和学历结构来看,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体多以农牧民、教师、学生为主,分别占参与总人数的57.87%、16.17%、9.79%。可见,当地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牧民成为当地的主体,占人口比例较大。初次之外,农牧民的自由活动时间相对充足,有较多的可分配时间参与体育活动。而从学历结构来看,随着学历不断提高传统体育的参与度在逐渐下降,可见,不同学历的人群对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同,受现代体育的影响,高学历者多倾向于参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运动,例如:自行车、高尔夫、登山、游泳、健身俱乐部等健身体育活动。
在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场所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广场、家庭庭院、体育馆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广场成为当地群众的首选,占总人数的55.32%,自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以来,国家和政府大力投入乡村基础建设,在每个村镇修建了文化健身广场,它满足了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为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拔河、木球、铆球、武术、踢毽子、斗羊、拔腰、跘跤8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拔河、打木球、打铆球参与者最多,分别占到总人数的77.45%、63.83%、56.17%,参与者多以男性为主。可以看出,当地的男性参与者喜欢开展具有集体性、对抗性,团队合作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女性参与者,多以踢毽子、打沙包、跳方格等灵巧性体育项目为主。
在参与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结果中发现,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群众的五大动机是:强身健体、兴趣爱好、修身养性、文化交流、消遣娱乐,分别占到参与总人数的89.79%、83.40%、77.02%、74.89%、71.49%。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运动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强身健体、兴趣爱好、修身养性、文化交流、消遣娱乐成为了群众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并且随着参与群体的增加,文化交流氛围也日益浓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着积极有益的趋势发展。
影响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调查显示,参与者认为影响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为教育发展欠缺、缺乏体育赛事、公共事业管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项目不明确,分别占参与人数的90.21%、78.72%、75.74%、59.57%、51.06%、17.02%。其中教育发展欠缺占的比例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参与者缺乏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传统体育文化。
“健身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并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外部的机体,包括各类脏器、四肢躯干、肌肉等;另一方面是指内部的意识活动,包含人的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参与者通过参加传统体育活动,可提高个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增强参与者的机体代谢水平,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肺活量,增加氧运输量,并可燃烧多余脂肪,使肥胖发生率逐步降低,达到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改善个人的情感,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生活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并且可以增强参与者的意志力,树立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生活作风。
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赋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趣味性与娱乐性。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消遣娱乐方式。在闲暇时间人们通过参与传统体育活动,使人们的精神饱满,情绪愉悦,极大的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它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民族增添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社会特色,是一种群众性社会交往活动。它可以消除各民族人民因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差异和障碍,为各族人民联络情感、创造友谊提供媒介。此外,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基于团体合作项目,参加传统体育运动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个体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丰富参与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它不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传承民族特色、宗教信仰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培养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提高参与者对传统文化认识;除此之外,道德行为教育也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传统体育具有竞技性,参与者在比赛过程中要遵守比赛规则,通过长期的体育活动,树立规则意识,把这种规则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形成道德行为模式,对自身加以约束,使这份道德准则形成良好风气,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助推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利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弘扬传统体育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力量,通过参加赛事弘扬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凝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价值,陶冶参与者的心性,使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往与情感交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凝聚力,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更加积极的方向前进。
打造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向单一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俗文化正向着产业化、信息化推进,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打造文化、村落、赛事、养生、旅游等产业一体化发展,组建体育联盟,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创新高端赛事、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引导消费者参与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体育服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品牌,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当地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度较高,男性参与率要高于女性参与率,年龄分布多以成年人为主,青少年的参与率普遍较低,学校对传统体育的开展不够普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受当地特殊的区域环境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参与人群的主体以农牧民为主,教育比例以初中及初中以下居多,并且受现代体育的影响,随着学历的提高,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比例在逐渐下降,传统文化观念逐渐淡化,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入开展传统体育运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活动场地和运动项目来看,大多数参与者选择在广场进行运动,并且男性参与者通常以对抗性运动项目为主,而女性则选择灵巧性运动项目为主。可见,现有的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学校、群众体育的深入开展,缺乏专业的运动场地和体育机构,外加参与群众收入较低、消费水平较低,不愿选择专业运动场地进行体育运动,缺乏专业指导人员,不利于传统体育的科学发展。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普及领域较为狭窄。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中,转变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传统体育活动,提高传统文化的认识,促使青少年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好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参与群众的认识水平,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服务体系,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相关部门开展体育赛事,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扩大参与群体,开发、挖掘、整理当地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传统体育项目的设施建设,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培养运动人才,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指导员等各种专业人才。创新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拓展新的思路,打造区域、赛事、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模式,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为建设美丽乡村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取得实效性双赢,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