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旭
广东财经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
从深层内涵分折,龙蕴涵了古代中国人的四大观念,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恩威敬畏的政治观,阴阳交合的世界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龙几乎囊括了东方哲学的精髓,贯穿了整个历史,浸润在各种文化艺术领域,弥漫在整个民族生活和风俗之中,华夏子孙不仅以“龙的传人”这条无形的纽带维系,也为多姿多彩的舞龙运动提供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本无狮子,据《汉书·西域传》载,顺帝三年(128年)狮子经西域疏勒国(今新疆喀什一带)传入中原。威武的狮子使朝野大开眼界,惊奇不己。随着佛教传入,狮子作为护法神兽受到人们的崇奉。传说狮子是百兽之王,民间摆放石狮可辟邪禳灾、祺祥驱祟。狮子在宫殿、寺庙、祠堂、府第、桥梁等建筑装饰中出现,以壮气势。随着神狮的广泛流传和本土化进程,适应中国人的精神意境和审美情趣,狮子造形越来越雄壮、魁梧、胖硕、臃肿,从狰狞恐怖的恶兽嬗变出憨态可掬、俯首帖耳,充满喜庆祥和的风韵,也演化出中国狮子那种独特的张扬、喜乐和恭顺的艺术变相。
早在西汉时巳有舞龙求雨祭祀活动。[1]据《汉书·西域传》载:“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戏之”,已出现舞龙表演。它也为山东沂南东汉石墓壁雕石刻所证实。隋唐时代从宫庭传入民间,舞龙融入节庆娱乐潮流,成为元宵佳节灯会的表演节目。制作精美,形状多样,色彩艳丽,动作连贯和谐如行云流水、游弋潇洒,伴着喧天锣鼓翘然翻舞,平添了无尽喜庆欢乐的气氛,成为闹花灯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常盛不辍。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舞龙运动种类繁多,不断推陈出新,除中原传统运动风格和造型外,还有四川汉溪羌族的舞麻龙、云南仫佬族的舞草龙、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泼水龙、浙江的百叶龙、广西宾阳的炮龙。表演道具则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2]古代节庆舞龙运动洋洋大观,盛况空前。
舞狮起源有汉代、三国、北魏、唐代四说。据《乐府杂录》描述:“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曲”[3]在宫庭表演,参演人员达数百人,规模庞大。五代以降,舞狮从宫廷传入并流行民间,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笔记、诗词、绘画,记述描写舞狮运动景象。至明清时代,舞狮运动更盛行。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描绘舞狮表演惊险高难动作震撼人心:“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舞狮在春节、元宵期间和喜庆仪式上把热闹氛围推向高潮,从而成为中国节庆必备的传统节目。随着舞狮运动的流传发展,中国舞狮的造形、表演形式和风格又形成迥异的南北两大流派。北派(北狮、武狮、瑞狮)流行于华北、中原和华东地区。动作轻巧,以跳跃、翻腾为主,讲究写实,注重形似,形象威武雄壮,表演侧重武功,动作矫健,动作勇猛剽悍,气势宏大。表演配以京鼓、京胡,声乐抑扬,动作合拍。小狮子顽皮活泼,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幽默诙谐。南派(南狮、文狮、醒狮)盛行于两广、湖南、港澳台、新加坡等地。广东佛山是醒狮之乡,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滑稽逗趣,步法精妙,配合激昂顿挫锣鼓,“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扑羊敏捷。”表演主题是采青,“青”指生菜,粤语“生菜”与“生财”谐音,取其吉利。醒狮采青有完整的程式套路,表现狮子不畏难险、攻坚克难,终于采撷攫取享用“青”,反映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
近代大批华人扬帆远航“下南洋”,还将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体育运动带到侨居地。侨胞在异域他乡陌生、恶劣、凶险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唯有靠强身健体、抱团取暖以自保,绝大多数青壮年皆习武练功,舞龙舞狮不仅是锻炼体魄的健身活动,而且是华侨们内聚互助、集结抗暴的社团组织。每逢传统节日、娱神、赛会期间,东南亚地区及欧美澳洲华侨聚居的商埠,由当地商会、会馆、武馆组织赛事,各方言帮推举出参赛队,挖空心思设计推出高难动作和惊险表演,还经常聘请国内著名的运动队到当地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华侨在异域落地生根。土生华人、华裔和华夷混血儿,如越南明乡人、泰国洛真人、马来亚峇峇娘惹、菲律宾密斯蒂佐人、印尼伯拉奈干人、缅甸克钦族、果敢人逐步融入当地社会,华侨的传统风俗,包括舞龙舞狮等,也纳入各国的社会活动,演化成为共同的或相似的民俗文化。如在泰国传统的宋干节、水灯节和佛教诞庆时,也出现舞龙舞狮的身影,它己成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和欣赏的国际化体育运动。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狮是勇武力量的象征,舞龙舞狮文化诚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瑰宝,它由祭祀娱神表演,发展升华为一项集喜庆、娱乐、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体育运动,并日益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1995年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当年国家体委将舞龙舞狮列为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批准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翌年,舞龙运动被正式列为全国农民运动会比赛项目,传统舞龙遂由民间民俗活动正式确定为现代竞技运动。1997年国际龙狮总会执委会秘书处迁至北京,中国遂成为国际舞龙舞狮运动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长期致力于将龙狮运动从一项民间娱乐项目转变为极具民族特色和观赏价值的体育竞赛项目,经过众多相关部门的共同探索与发掘,目前极具社会影响力、国际性的龙狮比赛设有世界锦标赛、全国锦标赛、狮王争霸赛、龙狮精英赛和一系列国内外龙狮邀请赛。此外,2003 年全国公布的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各省舞龙类约占 20-35%,[4]现今舞龙舞狮的竞技比赛运动竞技引导技术发展,舞龙舞狮运动走向了高、难、美、新、快的水平层次,表现出现代体育运动的力与美。舞龙是一种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等体育项目的活动。舞龙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互相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舞龙者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在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融合于舞龙技巧当中,完成各种高难度、优美的动作,身体和精神得到双重锻炼。尽管现代舞龙舞狮运动不断发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获得难逢的机遇,然而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剧变和强劲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舞龙舞狮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凋零的危机。舞龙舞狮运动是先辈们的长期创作的结晶,我们必须积极继承、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新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两者是“双重进化”的关系。舞龙舞狮运动经过自然环境的形成为地域文化,还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定型,文化环境在其产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目前,在学校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学生自发性的舞龙舞狮社团活动、校内为参赛队进行舞龙舞狮队员集训、开设公共体育舞龙舞狮课程、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专业课程等。这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进入高等教育体制的新发展阶段。另外,随着“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的举行和“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体系。
随着舞龙舞狮运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民间舞龙舞狮久兴未艾,业余舞狮运动队伍后继有人。他们主动适应商品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谋发展,积极参加各种节庆演出活动。他们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传统动作和方式,推动了传统舞龙舞狮的传承发展。一些地方将舞龙舞狮运动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如中国贵州省思南县,每年都邀请全国各地的舞龙舞狮队举行多种舞龙舞狮活动,以龙狮搭台,经济唱戏,用舞龙舞狮吸引游客,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
中国社会一向注重传统的师徒传承,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拥有一整套的完备的传承方式和规矩。拜师学艺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双方有严格的规矩,要求学生敦品励学、刻苦勤勉,不耻下问,知行合一,不可忤逆师意。师父则要尽心尽责,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爱徒如子,双方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信任和依赖关系,对于传承修练传统技艺大有裨益,还形成各个门派,内传独门绝技,师承绵延不缀。
华侨移居海外,保留了各个历史时代祖国传统文化的原貌。他们在异国它乡,受到异质文化的猛烈冲击,然而却能固守故乡传统,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和华裔每年举办舞龙舞狮赛会,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人参与。我们应利用国际赛事和学术交流研讨,让舞龙舞狮运动生存发展拓展广阔的国际空间,以促进传统舞龙舞狮文化在国际的传播。舞龙舞狮运动自身需适应新环境,做出改革和互动;社会也应给予相应重视和扶持,整合文化、体育、旅游、娱乐等力量,使舞龙舞狮运动在传承中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