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兰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新时代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地前进着,《朱舜水集·劝学》里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主要说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发展国家,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言传至今,则受之于己,更受治国用。习近平主席所主张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是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目光随之投入到最亲近于民,又受之于民的学校教育。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要问题,主要围绕着: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任务和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做的方面。可见学校教育在国家的发展建设,促进经济与文化精神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源远流长、博大宏富的中国武术,在其蜿蜒而漫长的历史中以攻防技术,套路与搏击为活动形式,而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一直传到至今。武术的起源只能从历史文物与史料中进行推理并考证出来,远古时期,人要生活在残酷的大自然中,不定性因素太多,猛兽对人类的攻击等迫使人类不得去博弈。通过制作简易的攻击工具,搏斗猛兽的本事,原始时期在个人、群体以及与动物之间进行狩猎、搏斗的生产技能,这就出现早期武术技击。氏族的出现使部落之间的竞争抢占先天地产,掠夺食物日益激烈。加剧了原始武术技击性的本质。随着远古期间的迸发,冷兵器、火器时代之间军事斗争的过渡。随着历史演进,文化的冲击,武术的价值逐渐有了强身、娱乐、修身养性的功效。近现代火器的功效在军事上远大于武术进行军事身体上的搏斗,导致武术的价值一下坠入底部,抑制了武术在民众心里的地位,那么武术在现代社会中人民技击需求大打折扣,对技击功能的需求大大降低。在20世纪中期又被提过:武术原为技击术,近代以后才成为体育中的一个项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的“前言”认为武术首先“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是从民国开始,武术才明显地向体育归属。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是体育,技击是武术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价值。[1]当代人对武术在现代怎样的生存,又怎样发挥它的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近些年来学校体育武术课程各种改革都是不断的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传承文化与武术精神中度过,现代的应该需要知道两个大的方向是:一是传承中国民族民间的武术文化有之前演化过来的军事武艺、技击技术、中国的传统思想、古典艺术,以及内圣外王的仗义精神。二是习武者本身的武术价值精神有:初学时不厌其烦地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自我修身锻炼筋骨,融合意识、肌肉、丹田周身一家,不断探索内功的精神。
武术在当今实现教育价值就必须投身于学校体育学,融入课程的改革,加入到学校体育文化里,成为支撑发扬文化与武术精神的重要支撑环节。这是国家政策主动干预,大势所趋,顺势而生的好风向,国家出台政策由学校执行,把握大方向,这是正确的定位。这为实现武术的技击性提供可能。理论与实践总是相似的错过,学校只重视形式上的,学习武术套路,武术基本功,到头来遗忘率、接受率,内心抵抗的学生众多。这让我们深入思考:重形式,轻本质,则无用也。只认识武术教育的形式是不够的,深刻到武术教育的本质性问题,价值性理念才是根本。
武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不佳,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外来武技(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泰拳)在中国的市场输出,挤压国内武术的发展。在众多市区乃至城镇都是外来道馆在弘扬,武馆竟然没有容身之地。现代武术多以表演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僵化了大众对武术的认识,真正的武术技击,攻防、搏斗逐渐消失在人的视野。武术艺术化的融合,只重视武术的审美,曲线的韵味感,但这种艺术化是背离武术真正的武术价值理念的。武术申奥多年却迟迟被驳回的真正原因。这些都是问题,真正能够改变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从学校的武术教育出发。
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散打、推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学校体育武术教育课程主要以各种套路为基础进行教授,从中小学,高中都是些武术操、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等套路形式的“教”与“学”的模式,局限化武术表面的“花架子”、“太极表演”以及武术艺术化。以这种花边内容就说具有武术技击功法就过于肤浅,实现武术的技击本质最起码在于实战能力的对抗,仅仅凭借初级形式上技击是不予理会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加入实战性强的散打动作和小型推手比赛,了解实战给身体与精神上带来的刚硬魅力。武术的技击招式在两人处于对抗中的如何攻打击对方,如何诱敌防守安全区域。真正的实战是千变万化的,军事武术家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的子篇《谕兵紧要禁令篇》中讲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绝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命的呆子。”表明学习武术的攻防技术,提高攻防能力,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3]现代武术散打跟套路相比更加贴合技击本身的利益。
技击是武术最根本的核心属性,学校武术必须以武术的核心属性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技击学习过程中体现其外延属性。[5]那么在当前学校以套路为前提下加入武术格斗课的内容,套路锻炼具有“活动手足,勤惯肢体”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格斗运动中的灵敏性和协调素质。套路里的对练套路可以使学生了解攻防含义,有助于进行格斗实战时掌握格斗规律。反过来套路的动作经过实战的经验,才能具有临阵制敌的作用。两者结合学生会深刻体会到武术的技击真实竞技感,才能从本质上改变武术以前的“假把式”印象。[4]
校园暴力近期在各大新闻平台上活跃,大多都是处于青少年期间的学生,20世纪时期的频繁的校园暴力,通过现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到处流传,新时期应该也要从容地采取措施,减少校园暴力的输出,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校园暴力特大诱因无非是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等人性方面的驱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他们非常地敏感又叛逆,当他们受到挫折时容易动怒,情绪暴躁产生逆反心理做出容易出格的事件,增强校园暴力的发生。这种心理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套路,或者与同伴进行小型的格斗比赛,宣泄愤怒的情绪,转化为体力排出去,不仅可以提高武术技能,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攻击性的行为,还可以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所以新时期在学校武术教育的课程,融入新的技击课程,学习新的技能,在学校就可以进行自我宣泄烦躁情绪,还可以提高防身的技术,把真正的武术本质融入到现实中,不仅传承武术技击及技术文化,还为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有助于杜绝“校园暴力行为”,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民族健康发展、国家繁荣的作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水平,[6]学校应促使学生科学锻炼,课间操锻炼武术套路,既能课余放松,又能锻炼身体。武术格斗课上进行初级的对练对打(在安全防护以内的武术格斗动作),把武术套路里的动作进行实战运用,调动大脑皮层的活跃指数,增加兴奋感,对身体与心理来说会产生强大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写到:“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练习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价值,如能科学学习套路,结合散打对练的实战运用有机结合,使武术在学校教育里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极致,既能发扬民族文化,也能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相信学生的体质健康体系的增加,就是国家的未来。
通过学校体育把武术教育与新时代体育强国联系起来,达成学术界认知的模式,树立“技战有序,安全第一”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是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需要传承掌握的。学校武术课程内容有:通过武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对武术的基础知识(包括起源、发展、流派,特点等)、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感受武术流传至今的魅力;功法运动的课程(内功、外功、柔功、轻功)这些内容是武术的基础知识。
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的重新定位使我们不得不抓住技击这一本质性的问题,学校武术课程安排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战要突出表现武术的技击性和战术上的对抗,练习以集体学习单个动作、两人配对慢速练习、条件限制的攻防练习、模拟实战。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反复练习,不断分析和总结实战经验,提高实战格斗能力。[7]学生学习武术的技战术时在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课前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发生伤害事故,做到点到为止,服从老师的指导,实战时掌握分寸,避免伤害对手;安排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科学合理的练习内容与负荷;配对练习注意合理分配,教师具体指导,从实战出发,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
对美的追求是对“生命本原”的回归,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在‘美’的关照下审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8]《列子·说符篇》中所说:“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兵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说的就是为谋生的女子边踩着高跷边舞剑,运用武术技巧变身为杂技之美。《三国志·吴书·凌统传》中“酒酣,统乃以刀舞”说的是东吴将领凌统想要借舞刺杀甘宁。运用武术的技击变为舞美,传递至今的戏曲美,都是结合武术元素所表现的美。这种武术的美流传至今有它不可替代的魅力,值得学生感受,提高学生对美的重新定位。参与武术课的学习,感受武术的发力、腾空、完成套路的组合动作时的飒爽英姿,提高武术动作的鉴赏能力。定期参加校内、校外举办的武术比赛与武术表演,让身体体会姿态美,精神美,鼓励学生积极追求美,追求内心最深处最善良的爱。爱武术,欣赏武术,激发学生课上主动感受武术的刚柔交错,动静开合时状态美,散发武术的本质精神美。日积月累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武术动作中所展现的形态美,使学生接受美,真爱美,感受武术美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武术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珍贵产物,还是中国文化最耀眼的明珠,也是内容充实,形式多变,内涵丰富,集不同的社会功能与独立体系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印记。中国学校武术应以武术技击本质的价值输出武术课的主体,以武术攻防作为强身健体和健康护己的教育目的,从学校教育入手,随时感受武术之美,弘扬尚武精神。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崇尚民族精神有助于塑造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