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李 建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中国也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局面。有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4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太极拳作为一种养生运动,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养生体现在身体和道德两个层面,它以运动来进行身体的养生,以文化来体现道德的养生。中华民族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变化,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就随其变化,它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拳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对人起到养生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其内里的“儒释道”思想。日本比我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更高,太极拳在缓解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象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背景使得太极拳的推广成了一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的实用价值及推广策略研究。
2.2.1 文献研究法
搜集关于“人口老龄化”“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的价值”和“推广策略研究”期刊和硕士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例句;
2.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策略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道家主流观念是“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要求凝神静气,清空大脑里的一切杂念,无欲无求,返璞归真。和谐是太极拳文化的核心思想,行拳时内心没有杂念,进行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从而实现个人生命的自我和谐。太极拳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拳法很柔,这也体现了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观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正暗含了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彬彬有礼、温润和蔼的处事态度。
儒学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儒学逐渐发展和兴盛,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自然少不了儒学的影子。“仁”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太极拳里十分要求恭敬师长,师门友爱,这皆是仁的表现。太极拳开创之时旨在防身,而非滥杀无辜,习武之人内心须有浩然正气。习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强健体魄,使得人身姿挺拔,外有正气,更使人能明白是非,内心也存浩然之气。
佛学讲究禅意。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在生活中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的过程。太极拳正能使修习者心绪宁静,从而身心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太极拳里的“禅武合一”便是这种境界。
3.2.1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1936年,在中国代表团赴德国参加第届奥运会期间,随团的中华国术队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维斯巴顿等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精彩表演,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掀起一股中华国术热,很多外国年轻人慕名来华学习太极拳。与此同时,国际科学界也对太极拳展开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人体有极佳的健身功能。
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而言,太极拳对于老年人的健身效果是最大的。太极拳桩功的练习可以增强腿部力量,提高人体的肌肉耐力,增强下肢关节的稳定性。习练过程中,身体重心不断转移,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防止老年人摔倒,不断移动身体对于本体感受器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可以提高感知身体空间位置的能力,从而提高或维持中老年人的方位感。同时肢体对下肢骨骼的挤压能够缓解骨质流失,减少老年人骨折风险。拳法练习时强调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能够按摩脏腑、调理脾胃,能够促进内脏的新陈代谢。据统计,经常习练太极拳的人群血压要比一般人低20毫米汞柱左右,而且动脉老化的速度也要比正常人低,能够有效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在日本,太极拳已经成为健康的代名词。太极拳以介护预防运动形式出现在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并衍生出了太极拳康复套路。同时他们自编的一套轮椅上太极拳套路动作广泛应用于日本养老院。太极拳与足疗、太极拳与音乐疗法和太极拳与按摩等各种形式的搭配疗法在各个康复机构十分火热,很好地促进了康复行业的发展。
3.2.2 太极拳的心理治疗价值
太极拳作为一项身心运动,十分重视练习者的心理修养,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言,都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价值,包括但不局限于情绪性格的修养、社会交际的提高和认知功能的改善。
太极拳对焦躁、抑郁、偏执等不良情绪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习拳者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与思想除杂,帮助稳定情绪,戒骄戒躁,很好地提升了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有研究表明,每周5次、每次70分钟的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非常好的疗效。对于老年人抑郁而言,6个月的太极拳运动能够有效改善抑郁情绪,研究者推测,一方面是因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心理抑郁情绪状态的改善而发挥的,另一方面可能时因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心率变异性生理指标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心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从而反馈式地促进抑郁情绪的改善。
在我国,太极拳的学习都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的,在团体中学习和交流能够扩大练习者的人际接触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心情,一定意义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太极拳更大的益处在于它能改善认知功能。有研究人员给老年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测试,结果发现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或提高受试者的反应速度,改善中老年人的记忆力,延缓认知衰老的进程。
张晶晶在日本进行三个月的走访调查太极拳在日本社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体制。她发现,日本太极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使得太极拳的传播主要为简单易学的套路,最常见的是24式太极拳,实战类的太极拳较少。相对于日本而言,中国国内的太极拳种类繁多,统计下来至少上百种,且形式多样,以养生、防身、竞赛为目的的太极拳都有。虽然太极拳在日本的推广形式良好,但是国内的武术推广从根本上来说更有优势,也更值得去推广。日本太极拳社会普及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足,使太极拳所富有的独特价值内涵难以传承,在大众文化普及中出现简单化、粗糙化和形式化问题。
日本的很多太极拳场馆内都有网络畅通的电脑和试听设备,场馆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太极拳的普及效果。日本场馆设施的完善主要源于太极拳的会员制度,在太极拳协会里,每个练习者必须缴纳会费才能跟着老师学习太极拳,而且每个学员一旦跟着老师学习就不会轻易退会。反观中国现状发现,中国老年人学习太极拳都是以兴趣为主导的,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学习。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都是政府出钱出力,由下到上的民意听取,再到由上到下的设施落实,没有金钱的驱动实在很难。
太极拳在日本发展较好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早在50年前,日本当局就从中国引入太极拳,以应对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象,后来又陆续颁布了几项关于体育强国的政策,这直接推动了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逐渐出现专门的太极拳组织机构和太极拳人才培养体系。在日本很容易找到社会指导员来学习太极拳,而在中国却不容易做到。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习练者缺乏科学系统健身理论,练习效果适得其反,容易加深运动损伤。
3.4.1 深度传授太极拳蕴含的文化观念及习练
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较广的群众基础,但现在太极拳在日本传播出现简单化、粗糙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难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内的太极拳推广想要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就需要对太极拳习练者进行进一步的思想文化熏陶,将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及习练重点进行深度传授。
3.4.2 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比赛
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比赛交流更能提高老年人的习练兴趣。对于老年人而言,太极拳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社交生活改变了他们原本孤单凄惨的晚年生活,改善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因此,通过社区形式组织老年人进行太极拳锻炼能够使老年人更愿意、更方便参加这项运动,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也更能激起老年人的锻炼欲望。
3.4.3 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吸引资金流入太极拳产业
场馆设施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太极拳推广的重点和难点。中国人口基数大,政府拨资难以周全,所以应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吸引资金流入太极拳产业。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形式推动太极拳产业从技术水平、教练培训、文化产品、场馆器材到品牌商标、管理理念、服务水平等做到企业化全国连锁,乃至世界连锁。只有做大太极拳市场,用产品推动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太极拳的普及。
3.4.4 塑造太极拳文化交流的网络知识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普通人跟着专业大师学习太极拳不再是梦,积极发展线上太极拳交流和学习产业更是符合时代的需求。有研究者提议,发展O2O模式,让用户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订购课程、书籍等太极拳相关产品,再到线下实体进行消费,在网络上塑造一个所有用户互相交流太极拳文化的知识平台。
通过文献搜索的方法综述了太极拳普及的价值,包括文化内涵、健身功能和心理价值,并将日本的太极拳普现状及与中国的太极拳普及现状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太极拳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但缺少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体系,并提出太极拳在老年人中的发展应聚焦于基于健康提升和文化传播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