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1-11-23 05:08邱烈峰李金钢
运动精品 2021年8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专业

邱烈峰 化 敏 李金钢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邱烈峰 化 敏 李金钢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文章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分析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提供参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健康中国;全民健身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群众体育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被列为体育学科类五大专业之一[1]。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瓶颈问题。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不断扩招后,因人才输送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对等,致使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不理想。在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中就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部分高校甚至停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如何全面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两大国家战略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1 学校培养人才应为社会服务

高校服务社会最根本的途径是人才培养。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应为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服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

1.2 两大国家战略引发的社会变化

1.2.1 国家政策变化

在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2015年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为更好地推动两大战略的实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六个身边”全民健身工程;2019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这些文件政策均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2.2 健身观念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温饱问题已然得到解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成为第一需求[3]。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心理学的日趋成熟和社会生态学观点的提出,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为广大民众理解、认知、体验与感悟“健康第一”思想的深邃内涵提供了理论导向与行动纲领[4]。

目前的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不是单一,而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卫生服务、心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与行为等。其中生活方式与行为是影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促进康体结合”,并指出“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推动“体医结合”。因此,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会促进健康,只有科学的、合理的体育运动才会促进健康,不适宜的体育运动不仅不会促进健康,反而会危害健康。因不合理的运动导致运动性伤病的事件也是频现报端。人们渴望科学健身的诉求不仅增加了对改善健身场地器材的需求,也增加了对健身指导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均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1.2.3 体育器材设施变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等研发制造营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指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创新,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代”;《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的需要,研发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研制新型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指出“提倡家庭配备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型、便携、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1.3 两大国家战略对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社会上对该行业的实际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应紧紧围绕其服务领域和服务特性来开展,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定位进行人才培养,并且还需要实时跟进社会需求的改变,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颁发和实施必然会引发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的目标;《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指出“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这些政策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扩大规模;二是提高质量。虽然相关政策对健身指导员的素质未提出具体要求,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这一要求提示健身指导员至少应该具备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的能力。相关的研究也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技术技能素质(包括现代体育项目、传统健身项目)、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生理知识、心理知识、保健与急救知识、健身项目的理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健身锻炼的能力、组织竞赛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5]。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健身器材的变化,健身指导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2 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健身指导专业人才缺口大

就供需水平比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健身指导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已呈现井喷之势。“现代文明病”仅靠临床医学收效甚微。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健康,在“现代文明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以及对抗亚健康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体医融合是防治“现代文明病”的有效措施。国家相关政策也是大力推荐。人们对体医融合的重要性认识逐步提高。并且逐渐认识到只有适宜的运动才会促进健康,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宜、科学。因此,获得健身指导的意愿不断加强,社会对健身指导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报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较少。社会需求量远大于高校培养人才的供给量,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存在巨大缺口。

2.2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足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核心特征是实践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既要靠理论教学,更要靠实训实习等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是目前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核心[6]。实践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载体[7]。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乏善可陈。一是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升,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二是专业实习面临诸多困境。专业实习是完善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实操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毕业找工作打基础的重要环节[8]。然而目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训实习面临诸多困境,如高质量实训实习基地少、实训实习时间短、实训实习内容偏少、校内外师资力量不足等[9]。另外,在时间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学生考研发生冲突。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很难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之中[10],最终造成学生理论能力突出,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1]。

2.3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又要拥有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重视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输,而对实践操作技能、组织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开设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和素质拓展平台课程相对较少,并且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复较多。在运动技能的培养方面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瑜伽等)设置较少,甚至没有。专业项目陈旧,导致大众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一直处于人才缺乏状态。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重构课程体系

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出台后,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期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也应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动。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手段[12],因此,课程体系也应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重新建构。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依据新兴体育产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动态调整培养目标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7]。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及大众娱乐性的体育项目以满足健身人群的需求[8]。

3.2 丰富教学方法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然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一直是短板。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是适量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理论知识不重要,实际上理论知识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丰厚的理论知识是健康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和体育锻炼计划、评价健身效果的基础。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压缩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可凝聚全球范围内的精品在线课程,拓展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上传教学视频、音频、动画、PPT、GIF等教学材料,不仅便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适用于理论教学,也非常适合于技能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形象地观察到完整技术动作的结构和方法,进而领悟其原理。另外,高校教学资源毕竟有限,教学中不可能进行过多的实践。针对这一实际,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情景教学、模拟管理和案例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PBL(问题式学习)和个案教学法被认为是比较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13]。

3.3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评价时不仅仅要看考试、考核成绩,更要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业评价时应将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相关内容的考核结果纳入评价体系[13]。

3.4 改善教学环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导致其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大。体育教学环境分为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和体育教学软件环境[14]。在硬件环境建设上,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健身器材的购置;另一方面要抓住全民健身活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机遇,做好高校场地器材的有效运营,不仅可以为全民健身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将为学校争创一定的收入。在软件环境建设上,首先要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对学校体育的支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关怀;其次,由于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职业素养。一要加强教师准入管理,提升新入教师的学历层次;二要通过校内外的专业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等途径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三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挖掘科研、教研潜能,多出高层次的应用性成果;四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参观学习。

3.5 突出实践教学

人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为保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一是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和学时,重点是实验课、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二是在实际教学中坚持理论、实践的高度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理论中强化实践[15];三是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争取建立固定的实训实习场所,并尽可能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实训实习基地不应该局限于体育俱乐部、健身场所等地方,而要面向社会,尽量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践[16]。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积极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改善教学环境和突出实践教学等措施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进而为推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服务,为提升学生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1]金海波.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1):84-86.

[2]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EB/OL].[2019-07-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410/t20141015_175978.html.

[3]李玉周,王婧怡,江崇民.健康中国视域下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多元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2):151-155.

[4]黄正宪.“健康第一”视域下大众体育健身环境的优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7):184-185.

[5]李光,刘喆,张青娟,等.老龄化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的要求[J].当代体育科技,2017,7(9):187-188.

[6]胡精超,刘琦.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J].运动,2017(6):74-75.

[7]贾儒.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5):25-26.

[8]方涛.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0.

[9]蒲思宇,宋经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践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三峡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9):35-36.

[10]杨惠,刘云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8):207-208.

[11]于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7(8):103.

[1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270-272.

[13]黄思敏,刘刚.论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2):75-79.

[14]崔艳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15]钟渊.关于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农家参谋,2020(9):298.

[16]郭艳军.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8):109-1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and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QIU Liefeng, etal.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邱烈峰(1970—),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专业
全民·爱·阅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