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祖良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客观需要。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亟待提高,应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创新教育理念,努力建构创业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观念,提升学生创业价值观和实践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供给的要求。本文通过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国高校自扩招至今,每年的入学人数均大幅提升,毕业人数也同步提高,从我国整体的就业现状来看,基本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高校倡导学生自主创业,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以创业来改善就业的被动局面,成为减轻当前就业市场压力的重要举措。引导高校学生迎接新的就业形势,积极尝试开展创业工作,具体优势可表现为下述内容。
创新精神可作为民族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活跃度较高的群体,如果其创造意识和能力不足,则整个民族的发展也不会按照预期实现,甚至还会出现后退的局面。高校学生需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在就业方面的紧张感,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素养,能够在各行业均可表现出较为优异的状态[1]。美国统治阶层历来将创新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和根源,因此美国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和成果较为前沿的国家之一,其高校学生的创业比率也高于20%。
高校学生步入创业发展道路,积极发挥兴趣尝试实践,可将自身的兴趣和工作紧密结合,在更宽广的空间内展示个人能力,尽量按照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并在精神和物质方面获得一定的收获。虽然创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紧张,社会对创业者的态度也以宽容为主,但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讲,创业的主要动力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人数,还可在社会中形成积极的创业氛围,构建价值回报的新型体系。
高校生所具有的创业能力是其在参与实践期间体现出的自我生存、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社会就业紧张感,如果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创业能力,不但不会对就业造成威胁,反而还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降低社会所需承担的就业负担,因此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需针对高校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等方面的辅助支持,尽量为其提供保障性措施,从而助推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完善的培养机制,从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学生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2]。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宏观经济向创新创业型经济转型发展,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培养成规模的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关键在于创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是否合理有效。为此,探究创业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一种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创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3]。
我国多数家长在传统观念作用下,均希望子女获得稳定性较高的工作机会,会先入为主地将创业活动设定为难度较高、成功率偏低的活动类型,因此对子女的创业行为也多会提出疑问甚至是反对。学生在创业期间得不到家庭理解和鼓励,便会对自身的积极性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创业活动还需一定的资金支持,高校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仍是家庭,由于家长对子女的创业活动并不看好,这便导致学生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仅能够依靠政府扶持才能勉强维持创业活动。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氛围还不够强烈,相应的培养机制也未达到成熟水平。虽然我国教育行业已经对该方面的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但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手段也较为刻板,主要通过设置课程、组织讲座等形式完成,严重缺乏系统性。尤其参与“双创”教育的人才欠缺,在校内实施的培训和竞赛等活动也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学生所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仅限于到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和实习,无法基于具体的问题实施更为深入的体验,这便导致学生普遍的操作能力偏低,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足。虽然高校也组织了相应的竞赛活动或者实践项目,但学生多数是在获奖等初衷的驱使下参与,达到目标后便不会深入完成创业项目,导致项目被迫搁浅[4]。此外,创业基地匮乏也是影响高校学生难以达到理想创业效果的主要因素。尤其企业对校外设置的基地参与度不高,这便导致学生难以真正获得深入实践、总结经验的机会,难以切实满足高校学生的创业需求。
社会的创业环境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社会环境可为学生创业提供客观前提,这便需要社会先从政策等角度对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尽量帮助学生排除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障碍,积极实现创业目标。但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异,高校的教学特色也不同,部分高校对创业活动的引导措施不够完善,在整个社会层面还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创业活动也缺乏相应的尊重。社会普遍对学生创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也在精神层面对学生造成了无形的压力。高校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活动基本在校内范围完成,并未拓展到社会范围,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且对市场发展形势掌握不准确,遇到障碍便会倾向于选择直接和简单的方式处理,这也加大了创业的失败几率。国家对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导致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大多会主动选择放弃创业实践,使创业活动中途夭折。
高校可设置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自主总结“双创”技巧。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策略的创新作为前提,结合全员、全程的专业指导为核心,主动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途径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第一和第二课堂以及点和面进行有机融合,将“双创”人才培养融于教学的整个体系内,不断提升学生个人“双创”能力。具体可形成创业相关的思维、理论及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不断完善必修及实践等课程内容的设置,提升包括理论、实务在内的教学体系。通过课程的优化与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率,有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从而保证课程的科学化设置。
1.必修类创新创业课程,全员覆盖
必修课程中,可将“双创”理论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活动部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双创”的启蒙教育,通过在课程中增加“双创”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该方面的政策和方法等内容,因此,提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主动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实践相应的创业项目,进一步实现全员覆盖,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2.选修类创新创业课程,达到规定学分
可针对高校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程内容,所有的在校生需选择不低于两学分“双创”类课程。在开展选修课程时,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能力水平,开展能够促进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活动,如思维、创意训练、营销、创业创建等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入体验“双创”活动的意义,从而形成更为坚定的创业意识和追求目标,全面优化学生“双创”素养。
3.实践类创新创业课程,全员参与
高校需以优化学生“双创”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实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双创”教育内容,以此增加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度,推进两种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双创”教学内容,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可以建设专门的高校学生创业基地,让具有创业规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基地中开办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从中总结相应的经验和不足,以此不断优化创业效果,逐渐达成创业目标。
4.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符,其中专业课程内容可作为“双创”教学的基础前提,“双创”课程也能够反向促进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提升。“双创”课程能够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划中,与实践和专业教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更为重视引导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从而体现出创业教育活动的专业性等优势特征。
高校在规划实施教学活动时,需以保障教学质量为目标前提,并通过改善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形成新的机遇。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意识和学习能力,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便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可见对教学手段进行革新势在必行。针对“双创”教育活动进行创新设置,不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以主动的状态下完成自主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独立性的判断与思维能力。学生会在其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和设计灵感,通过教学实践来优化自身“双创”能力[6]。
1.翻转式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索能力为主要目标,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可将既定的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了解,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全面优化教学的质量。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所有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横向对比和总结,深刻意识到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搭建。此外教师还需有意识地为学生预留出实践的空间,让学生不断加强对理论进行实践验证,锻炼并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
2.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该种教学方式便是通过为学生布置作业来促使学生深化思考问题,彻底改变以往教师单向信息传输的局面,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技能,面对具体问题时也能够顺利解决。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需主动思考和设计,通过协作等方式完成训练活动,真正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教师需为学生营造适合的情境,基于具体项目为学生形成真实的实践情境,以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完成实践内容。
3.开放式教学方法
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讲,学生获得知识内容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途径实现的,而是学生发挥主动探索的精神获取的。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能够彻底转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僵局,学生也可不受局限提出个性化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可对各类结论进行引导和选择。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对各类个性化的观点更具有包容性,从而通过讨论形成新的思维。该种教学形式需以学生作为核心,让全体学生均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意识。
4.大数据技术教学方法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依托信息化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更为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运用大数据及时,能够将行业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全面体现出高校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特征。学生不但能够有机会获得更为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项目活动。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宣传和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以此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主动尝试参与“双创”活动,并能够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创业项目,实现创业成果的转化,以此提升社会效益。
课程考核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的确定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态度和学习成效等方面。以往高校多以试卷形式开展考核,该种方式不但与发展的教学模式相脱离,同时对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极为不利。面向“双创”教育所形成的考核模式,需积极颠覆以往的考核形式,重点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解题能力,主动探索除了标准答案之外的可能性,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训练,更为关注学生操作和创新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具体可将过程与结果、任务和态度等方面结合考核,积极促使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形成能够迎合社会需求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双创”素养[7]。
1.考核过程与成果相结合
在实施具体的考核工作时,教师需将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和综合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注重对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该种评价策略能够全面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效果,将过程和成果结合考核,还能够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出学生的综合水平。
2.考核任务与成果相结合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应用到自身解决问题和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同时还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完成各个环节时,不但能够体现出学生合作的价值和效果,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述措施均能够对学生形成扎实的创新习惯和能力形成推动作用,也能够同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将任务与成果结合考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创新途径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获得更为理想的训练结果。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深入教学实际,科学地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机制,帮助学生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具有一定责任感、具有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