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北关小学 郭世荣
作为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内容,朗读教学问题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而要想优化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指导活动,我们就必须关注问题,从问题入手。
当下,小学教师对语文朗读重视度的提升并未引起朗读教学质量的优化。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朗读指导依然是问题百出的:
在朗读指导中,语文教师给学生提出的朗读指导要求并不具体,大多数老师都只是机械地复制课本要求,而不是对教材要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加工。比如,在《观潮》课文朗读引导中,有的老师按照课文要求带领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学生在多次朗读中理解、熟悉了文本内容,却没有获得朗读能力上的提升。因为,在朗读指导中老师给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要求过于笼统,让孩子们不知道朗读过程中该注意什么、把握什么,怎么才算读得有感情。故学生虽然多次朗读,但也只是读得更流利了一些,并没有读出特点、读出感情。
在备课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备朗读”,在朗读指导时的知识储备、教学准备和能力素养不足。老师虽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但却没有进行朗读示范和引导,多数课堂朗读活动都是以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推进的,学生朗读能力增长缓慢。
比如,在《草原》朗读指导中,有的老师问学生:“从文本的哪部分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呢?”在学生找到并朗读这些内容后,老师引导道:“大家不要拉长音,要读出欢喜的情绪。”并请学生再次朗读,并在合适的时间结束了该环节。
该朗读环节的设定聊胜于无,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了朗读,但并没有对朗读要点进行细致说明,没有进行必要的朗读示范。所以,在该课堂中,学生在朗读上并没有质的提升。
在对学生的朗读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使用的教学评价语言过于笼统、陈旧,对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指导意义不大。比如,在评价某同学朗读的《小儿垂钓》时,有的老师给出的评语是:“非常棒,情感饱满、声音洪亮,很有感觉哟!但个别字吐字不是很清晰,继续加油呦!”这一评价,看似十分对症,实则空洞无物。教师提到学生吐字不清晰,却没有提示学生哪个字不清晰,该如何读。因此,这个建议对小学生而言是无效的,并不能起到助力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作用。
在朗读指导期间,教师大都将朗读指导和训练时间放置到课堂之上,很少关注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的朗读训练。对朗读训练的重视力度少于阅读、写作训练,并没有将朗读训练放置到与其他语文训练活动平等的教学地位之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度整体偏低。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检查学生的习字抄写成果,却很少检查学生的朗读成果;会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却很少组织课外朗读活动;部分教师将朗读看作阅读的附庸品等。
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四条优化建议,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朗读教学活动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细化教材要求,优化朗读设计是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指导质量的有效方法。只有对课本中的朗读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处理之后,朗读指导活动才会细致、具体,学生才能在更优的朗读引导下,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课本朗读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根据本文对话较多文本教学实情而定的,是有一定的朗读指导意义的。但对于支持小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自主朗读任务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设定本文朗读要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引导,对如何在朗读中使用符合故事人物设定的语气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
如,在引导学生朗读小蝌蚪的话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读出小蝌蚪的天真、可爱,读出小蝌蚪急于找到妈妈的急切心情。在教学这一朗读技能时,我们可以使用对比聆听的方法,以教师分别用清脆、急切、速度较快的语气和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小蝌蚪的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以语气、语音、语速朗读时呈现的朗读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在朗读时的细节优化意识,深化学生对朗读魅力的感知和朗读技巧的理解。
通过细化朗读要求,朗读教学活动从模糊、不确定,变成了清晰、精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在更清晰、更精准的朗读引导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教师朗读指导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自身朗读素质的强化。因此,在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个人的技能锤炼,提升自身在课堂中的范读、指导能力,让学生接受更专业的朗读引导。
比如,在对自身专业素质进行锤炼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如下三种方式:
(1)学理论。通过阅读《朗读学》《做一个会朗读的语文教师》等具有朗读指导价值的著作,提升自身的朗读理论修养,切实掌握基础性的朗读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深化自身对朗读的学习奠定基础。
(2)听佳作。聆听《朗读者》《诗词朗读大会》等以朗读为主体的活动中的名家朗读音频,在听读的过程中不断揣摩和学习,模仿练习,建立良好的朗读基调。
(3)开口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增加“备朗读”的环节,在大声、规范朗读文本的过程中,记录自己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朗读要点,丰富自己在朗读指导前的教学准备,进而更好地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朗读示范和引导。
改进朗读评价、以评促读,同样是朗读课堂优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当我们以多元的、有价值的评语引导学生时,学生才能在朗读实践中完成对个人朗读经验、朗读技巧的丰富,获得朗读能力上的提升。
比如,在对课文《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一句的朗读引导中,我问学生:“大家都说‘冒’字用得好,用得传神,不知道你们能否将‘冒’的感觉读出来呢?”之后,我挑几名学生进行范读,并请学生以班级讨论的方式从发音、语速、语调、语音等多个方面对这几名学生的范读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再由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并完成示范朗读。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冒”字中反映出的荷花蓬勃的生长场景和观者愉快欣喜的心情,我还以“长”换“冒”,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进而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了“冒”字的不可替换性,并借此机会渗透“朗读时字眼要读准,一字之差也会让文意相去万里”的朗读规则。
在朗读评价过程中,我以有明确评价指引的学生评价取代教师笼统评价,以对比评价取代单个评价,以引导性感知取代盖棺定论性评价,让“朗读评价”环节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朗读检验活动,而是一个“以评促读”的朗读能力生长环节。在这样的朗读评价下,学生对朗读规则、朗读魅力的感知将更加深入,朗读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朗读活动是一项对小学生自我建设和发展非常有益的活动,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我们要看到朗读的价值,更新自身的朗读教学理念,组织大量的课外朗读活动,保证学生的自主朗读实践。进而让学生在持续性、大规模的朗读训练中,加深字词印象,感知语言魅力,优化情感感知,培养良好语感。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除了重视对课内具有朗读价值的文本进行筛选和利用之外,还积极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朗读引导活动。充分利用早自习、大课间组织吟诵活动,组织以课文、诗歌为内容的朗诵比赛,推荐适合学生朗诵的课外读物并在家长的理解与帮助下,组织家庭朗诵展示活动,等等。同时,我还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空间,上传优秀朗诵作品、朗诵学习材料,分享朗诵经验、朗诵技巧、教学微视频,丰富了学生的朗诵学习选择,为学生锤炼自身朗诵能力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支持。
综上所述,朗诵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要利用好这一途径,我们既需要强化自身能力,增加个人的朗诵知识积累,为朗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性保障,也需要细化朗诵指导、优化朗诵评价、丰富朗诵知识传授途径,为学生接受更优的朗诵指导提供现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