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陈继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观点[1]。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在此背景下,诸多高校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教育理念,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但教学改革关乎深化改革大局、教育大计,如何挖掘覆盖面广、受教者多的高校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其妥切融入,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兼具运动技能传授的“育体”功能,也兼有“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运动养生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兼具德育与体质素质提升之能,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乃至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教育部积极鼓励高校开办中医运动养生课程,“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说明国家层面也越发重视中医运动养生在新时代的传承[2]。
鉴于此,本文以“中医运动养生”为载体,深入挖掘中医运动养生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将其积极引入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以期在发挥运动技能“知识传授”核心功能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3]。而体育课程中包含理论教导、技能传授、道德熏陶和情感支持等环节,是基于身心一体化结构,通过开放、直观的方式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把控,因此,以运动认知为基本形式的体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独特育人价值地位[4]。
而中医运动养生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兼有体育的育人价值,也有自身积极的思政意义。 “武无礼而不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太极拳等中医养生运动非常注重练习者的心性品德,无论是练习开始之前的抱拳礼,还是尊师重道的观念传授,都在言传身教中形塑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而脱胎于儒家思想的六艺太极拳更强调儒家文化的教化功能,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将六艺优秀传统文化(礼、乐、射、御、书、数)、太极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寓意)和优秀传统中医文化(健身功理)相融合,阐述“以体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价值[5];中医运动养生教学与思政教育二者统一于培养“四有青年”的目标下,正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深挖中医运动养生教学中的思政内核,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之需。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由于时代更迁、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变易,加之西医文化的冲击,中医药文化逐渐边缘化,抢救式微的中医药文化已迫在眉睫[6]。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而植根于中医药文化的中医运动养生,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活动模式,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涵盖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民族体育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其传承发展维系着文化自信的建立与“中国梦”的支撑[7]。夏明海等人认为,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深化教育改革为重要手段的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中,以极大彰显文化自信[8]。
在高校实行中医养生运动协同思政教育,既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跳出中医运动养生在高校只局限于体育教学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院校的相关教学与管理提供借鉴和参照,又能发挥我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传播和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在传承的同时深度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医养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命力。
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一直处于持续下滑状态,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中的难题[9]。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低头族”人数越来越多,久坐和久卧的时间大大延长,给颈椎、腰椎和心脑血管都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和城市快节奏并行的,是多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更容易受到外来事物和观念的冲击,心理调控能力较差者容易沉浸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久而久之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
中医运动养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养生手段,注重“养”“练”结合的同时也强调身心关系,融合中国传统阴阳文化,主张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来达到驱邪扶正、调理阴阳的健康目的,使人达到精神饱满,气力十足的状态[10]。同时,它又能以其宏大的宇宙观和宁静致远的生命观熏陶着大学生日益完善的思想体系,带领他们感受生命的可贵,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戒骄戒躁,淡泊致远,从而化解高校学生的身心问题。
在中国传统价值谱系中,家与国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和促使其共同发展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1]。中医运动养生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而在体育门类下的中医运动养生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建立国家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把理想信念编织进中国梦中,是培养有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12]。
要实现中医运动养生课程思政的目标,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中医运动养生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利用自然环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拥有三元里、大学城两个校区。三元里校区即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所发地,而大学城校区毗邻黄埔军校旧址。因此课程内容讲授可以适当融合三元里人民以拳、刀、枪、剑、钯等攻击手段捍卫国家领土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孙中山先生疾呼“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的尚武精神。以有意识进行的教学内容介绍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德育浸润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13]。(2)结合时代背景传递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国家精神。如:于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国庆前后的太极拳教学课堂优先选用《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曲目作为背景音乐,用节日的情怀和韵律的美感将全班同学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集体认知与家国观念[14];(3)根据教学内容讲述身边的家国情怀故事。如: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的八段锦教学中,讲述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给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患者开出“八段锦序贯疗法”的故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师生奔赴疫情最前线的真实故事讲授临危受命的英雄使命与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实实在在与最美“逆行者”的精神发生共鸣;(4)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具有家国情怀的教学内容。如: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向上虚领顶劲、向下气沉丹田”,我们则可以通过对此教学内容的解读来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这种保持身体“上虚下实”的要求与中医中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说法相吻合,也与禾苗的“根往下扎、叶向上长”的植物生长形势相符,折射着生长于农业大国的中国人自古以来传承的“恋土归根”的文化观念,能够进一步向学生传递爱国爱乡的传统文化情结[15]。
中医运动养生作为非药物养生方法,其历史悠久且颇具特色,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与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运动养生的玄奥迷雾逐渐消散,其原本的功能和效用得到了更为客观的审视,如《导引养生功对失眠综合症治疗的效果研究》[16]、《中医养生功法五禽戏对中老年人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17]等诸多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具有健体清脑的功能。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也大力推广“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五禽戏”等11套规定的健身气功功法。可见,修习中医运动养生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可行之策。加之进行中医养生运动,既要重视“养生套路”的练习,更要重视养生习惯的形成,即调理精神、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18]。这对于生活节奏快速无常的大学生来说,极具劝导作用。贯穿中医运动养生的“惜生”“养生”理念,能够引导他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养成保持心态平衡、调节生活压力、坚持身体锻炼、培养高尚情操等习惯,启迪大学生的生命智慧。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一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运动养生既可养生保健(治未病),又可防病治病(治已病),还可舒缓身心调节健康,实现运动健身、中医药养生、健康指导三位一体。从先秦时期的“熊经鸟伸”到如今的现代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大舞”“十二段锦”等,这些具有传统形式的体育养生方法都着眼于健康长寿、身心和谐的目的[19]。在健身、医学和体育等学科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传统体育养生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健康和建立积极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中医运动养生课程融合生命教育的思政目标,中医运动养生教学内容应体现“尊重生命、贵在养生”“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哲学思想。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记·乐记》中称:“礼者,天地之序也。”古人甚至认为礼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标志,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礼仪教育在过去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的使命,同时对规范社会秩序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的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延续,内涵不断经历取精去粕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礼”的精神内核俨然折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礼的过程,就是个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不论是中医运动养生课程中师生行礼、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文礼”,还是太极拳拳架讲求“立身中正”,出招讲究光明正大,对练时点到为止的“武礼”,无不彰显着“诚信”与“友善”理念的光辉;中医运动养生课程教师兢兢业业细致备课,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运动教学,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传达着“爱国”“敬业”的精神。融炼着核心价值观和千年道德古礼的中医运动养生课程,能指引大学生修习文武之礼的同时,真正体察新时代的人文关怀。
中医运动养生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礼仪的教习。如:六艺太极拳的第一式是“并步揖礼”代表着以礼立人、崇礼厚德。双手合抱,拱手为礼。高出手高悬臂,抱掌一合,不仅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更是展示了自己的气度和身体的能量储备。六艺太极拳的最后一式则是“抱拳礼还”,右手握拳为武,左手大拇指屈曲成掌为文,左掌右拳胸前相抱,寓意“崇文尚武”“天下武林是一家”。这种“文礼始、武礼终”的教学内容安排告诉同学们要“躬行于礼、谨守于道、有始有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多次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发展文化自信,需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着眼宏观,落脚具体,中医运动养生课程将“讲好中医药故事”和传承中医运动养生相结合,既是“体医融合”的实践典范,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通过传统文化符号加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持续发展的基因和根基,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20]。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专业人才中的作用,以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文化认同[21]。比如:在太极拳“白鹤亮翅”动作的教学中,通过对“白鹤”动作的模拟习练,展现人们对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美好向往与祝愿,以此表达“白鹤亮翅”动作所赋予的美好祝愿以及祥和气氛,进而传递具有长寿、善良、高洁、吉祥、忠贞等美好寓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鹤文化”[22]。又如,八段锦中“提踵落地”这个动作要求重复七次,这一教学要求正合《易经》所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背后有一次练习结束,另一循环马上开始之意,用以鼓励持之以恒,反复锤炼[23]。
中医运动养生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文化形象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在课堂中让高校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气韵,学习中医养生运动知识,从而于润物无声中引领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更主动更积极地承担起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
健康养生作为人类的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通约性,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养生的内在需求为中医运动养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医运动养生课程具有在增强体质作用上的实效性,也兼具“立德树人”的思政价值。因此,挖掘中医养生运动中的思政元素既是坚持“立德树人”总目标、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一步。理论落地,需要切实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紧紧聚焦于爱国教育、大学生健康需要、礼节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视角,结合讲述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中医药故事”,来切实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健康中国”政策实施与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