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 孙育萍
信息技术使图画、视频形式的新闻、文章等语言载体飞进“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习惯了“图画式”的阅读模式,这也带来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图画”的表达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并且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表达情感与思维。然而,在当前语文“看图写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文本解读,忽略了图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写作素材,过于注重写话的结果,忽略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直观图画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重视的领域,看图写话同样是小学写作教学中的重点。
课本是学生最熟悉的文本,在教材中挖掘看图写话的资源相对来说学生更容易接受,教材的权威性与系统性会给小学生写作带来规范化指导,在教材的依托下,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想象和写作,也不至于脱离实际,使写作教学与教学目标“脱轨”。
例如,在《四季》这一课中,每一句诗都配有一幅插图。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汉字掌握得不够牢固,图画可以辅助其体会诗中所传达的韵味。因此,在课文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上的图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画说上一句话:“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旁边的插图呀,你们说说在图画中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学生:“我看见了一只青蛙。”教师:“那你猜青蛙在做什么?”学生:“青蛙在唱歌,呱呱呱。”教师:“那青蛙是站在水里唱歌的吗?”学生:“青蛙是蹲在荷叶上的。”教师:“那你能告诉我荷叶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圆圆的。”教师:“经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我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将刚才观察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学生经过教师问题的提点,很快地就可以写出类似于“青蛙蹲在圆圆的荷叶上唱歌”这样完整的句子来,这样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教学目的。
图是静止的生活。在生活中,学生离不开对图片的观赏,以图片的形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写作的能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很普遍,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拍摄一些生活中的照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照片展现,进而进行教学。生活实际中的照片因为其生活化的特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进而产生观察与写作的兴趣。
例如,在《升国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多角度地拍摄升旗仪式的照片,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依据照片进行一句话概括。当多媒体上打出升旗仪式的鸟瞰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概括总结:“同学们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幅图中都有什么?”学生:“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望着正在升起的国旗。”在关注升旗的场景描写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升旗仪式来看图,对于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精细化的培养。
看图写话注重情感的真实体会以及真实表达,学生在图画中能建立写作思维模式,激发感官、色彩甚至想象力的体验,教师辅助于创设图片情境引发思考,实现思维与言语双重锻炼,以观察、转换、表达为路径展开看图写话训练。
例如,在“动物+人物”写作中,有这样一个《小狗晒棉被》的看图写话设计,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晒棉被》这首歌曲,引发学生关于晒棉被的兴趣和回忆,进而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图片中的小狗在干什么?”学生:“小狗在晒棉被。”教师:“那同学们家里的棉被是谁来晒的?”学生:“是妈妈晒的!”教师:“那晒过的棉被盖起来是什么感觉?”学生1:“暖暖的。”学生2:“有阳光的味道!”学生3:“棉被盖起来软绵绵的。”教师以歌曲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整体观察,进而形成图画写作文本。
观看和书写图片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在小学教授语文写作的主要方式。教师开发了更多的教育设计,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图片和写作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图片,扩展思想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以便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