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张新敏,缑庆伟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王 宁
(1)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定位不具体。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架构与行业企业需求标准不能良好匹配,完成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较差,课程体系仍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方式占主导地位,课程设置的学科性特点较为突出,与以行动导向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之间有着很大差距。与此同时,以高职院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与中职学段区分度并不明显,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仍有着一定问题。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标准的完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标准,使其严格匹配企业标准,保障人才的输送。
(2)未形成匹配智能网联技术的课程体系。目前,由于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专业将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作为教学内容,如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等,课程体系架构无法与突飞猛进的智能网联行业相融合,没有形成对接行业企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输送的人才无法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需求,人才缺口较大。
(3)专业能力培养过于机械、单一。教学中,常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如工具使用、部件拆装、维护、检测、故障诊断等,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不能实现与企业用人需求标准的良好对接,学生尚未达到企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水平。
(1)明确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颁发的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基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针对1+X能力标准,对标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课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职教闭环。
为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得到学生和行业认可,良好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为前提,以教育部公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参考依据,对汽车智能网联行业自动驾驶汽车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并预测未来3年~5年的人才需求,融合数据处理、仿真分析、装配、标定、测试、故障诊断等知识模块于一体,形成了1+X证书制度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建构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确定本专业典型职业活动为前提的,其按照一定逻辑,总结出企业中典型职业活动的关键任务,将其作为教学工作任务,从而确定胜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此为载体,进而深入挖掘通用能力(语言、数学、科技、人文与社会、艺术、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等),社会能力(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环境保护、沟通交流、与人合作、项目管理、跨文化与国际视野、公民责任等),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等),开发课程及教学内容,完成课程转化,以能力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对课程进行编排,形成某学段课程体系及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学段课程相互衔接,贯穿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复杂性,汽车智能网联专业需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能力体系包括职业能力、通用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四者的培养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之间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和区分,没有课程是独立培养某方面能力的,而总是交织、融合在一起的,通用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课证融通。1+X证书制度是“1”和“X”的有机衔接,目前汽车专业领域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得到学生和行业普遍接受和认可是行业参与和产教融合的良好体现。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培训和考核融入日常教学中,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和培养计划,实现课证融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因此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标准体系内容及要求需要满足社会企业用工需求,深化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等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不断完善标准,增强行业对证书的认可度;充分利用院校和专家力量,开发国际化教材和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使1+X证书试点工作有效落地,从而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发展、学生技能提升和就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