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丁露
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学会观察》为例,谈谈自己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由于部编版习作单元是紧扣某一具体的习作能力而设置的。因此,在展开单元教学时,教师就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个栏目上,而是要从单元的整体视角出发,明确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各个栏目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这些栏目的具体承载目标,从而构建出单元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就以这个单元中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为例。虽然这两篇文章都明确地指向了作者的观察,但是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并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将教学训练的价值点进行机械的重复训练。将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就不难发现,这两篇课文对观察能力训练的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首先来看《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主要观察描写了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场景,属于典型的一瞬间就发生的事儿,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在瞬间捕捉要素,并且能进行拆分、细化的能力;而第二篇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则主要描写了蒲公英在早晨和晚上颜色变化的过程。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就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意识,能从生活中捕捉观察的要素。
从这个视角来解读,教师对这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就需要从不同的侧重点入手,将教学的重点设置在不同的维度上,从而借助两篇文章的合力,铸造学生全面立体化的观察意识,为落实本次习作单元中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指向具体的习作表达能力,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以方法和知识为核心的,而是需要在切切实实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我们不能将教学始终停留在知识获取层面,而需要搭建实践性的平台,设置可感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操作中理解方法,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而灵动的运用起来。
例如,编者在单元“初试身手”中罗列的第一个现象是:雨停了,我和妈妈去买菜,在路上看到好几只小蜗牛正慢悠悠地过马路……指导学生完成这一初试身手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怎样观察这一层面的渗透和指导上,而需要将这种方法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观察过程中。因此,教师可以及时出示自己提前收集的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认认真真地进行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充分地以两篇精读课文所积累的观察方法为抓手,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在实实在在的观察中加以迁移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了观察能力。
部编版习作单元的指导方向非常明确,所关注的语文能力也非常集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能力就可以在一个教学点中,或者是在一个教学板块中形成。这一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部编版习作单元时,我们就应该对所关注的能力有一个长期的认识,不要犯下揠苗助长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依循着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文火慢炖的方式,遵循出习作单元教学的层次性和进阶性,逐步落实单元习作的语文要素。
还以这个单元为例,在单元教学之初,我们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明确观察的对象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有特点的事物;接下来,就可以将观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上,例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视角、观察的细致程度,等等。再进一步,我们就可以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抓住事物的特点以及观察方法的指导上。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观察是一种实践,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就是观察,而需要着重训练他们细致观察的意识,这是一种重要的观察品质,更是一种独特的语文能力。我们也不能指望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就让学生学会观察,教师要树立慢慢培养的意识,将习作单元视为整个观察培养的系统工程,如同给孩子意识中种下了一颗观察的种子。用这个单元所形成的方法和养成的意识,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以及生活中,逐步训练学生的观察意识。
正是由于要关注习作单元教学的层次性,因此在三年级第一次接触观察的教学时,我们就不能过于提高要求。将观察习作定位于写清楚,是契合三年级上册过渡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常常会将习作最终的目标定位于形象生动,这会让学生在习作中望而生畏。只有真正认识到习作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顺应学情,在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从而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