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向阳路校区 李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开展多元对话,立足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精神、批判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只有具有凝聚力的,能引发学生注意的话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思维角度,寻找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内容,预设出便于学生理解,能引发学生讨论的话题。例如,在学习三上《读不完的大书》一课前,教师设计问题:在看了课题后,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并预设出学生的问题:“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这本书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为什么会读不完呢?一个好的话题往往也是“意外”产生的,是师生思维的结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合与思维共享,能促进认知的完善,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在学习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针对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形象”设计话题,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并针对他们的理解困惑之处,引导他们扮演,交流。学生通过扮演威武的大龙虾,从而理解了“懒洋洋”的内涵。
学生只有对文本形成了自主理解的基础,才能开展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让学于生,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理解文本,熟悉文本,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
例如,在学习二下《画杨桃》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通顺句子,并圈出生字,再在小组交流中识记生词。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交流“我”对待画画的态度。学生结合书本的内容展开交流,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画得很准确”,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思路,理解“我”对画画的态度。教师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读出教师前后情绪的变化,读出“我”对画画的仔细观察和想法。
对话的形式多样,教师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对话,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要丰富对话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合作讨论,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教师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对话之中,所传达的情感、态度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学会倾听,要相信学生、包容学生,让学生放下戒备,开展无障碍的对话。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巧妙地设计对话主题,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教师的对话要立足学生的生活,以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自觉融入话题之中,不由自主地参与对话交流。教师是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把握全局,既要让学优生去表达,也要给一般生、学困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要宽容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对话的信心。教师要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优生带动其他学生,并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其他学生打破沉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活跃对话氛围,要优化问题设计,选择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当教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时,要借助情境的设计、语言的描述,营造交流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对话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反馈,对学生的正确之处加以赞扬,在学生出错时也要委婉地提醒学生。教师要具有引领对话的能力,避免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思路,让他们进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生可以从对话中掌握更多的资源,习得更多的思维,体验更多的情感,从而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在独自与文本对话时,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体验。学生在理解中易受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的影响,若产生理解偏差的情况,学生可以借助关键词句去揣摩作者意图。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开展对话,在倾听、讨论中会获得更多的智慧,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催生更多资源,能通过共同建构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对话的理念,立足生本,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探讨、反思,提升学生的对话兴趣,促进学生与文本、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分享,思维得到碰撞,从而形成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