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1-11-23 00:06姜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8期
关键词:社会学思政育人

姜丽

(烟台大学体育学院 烟台山东 204005)

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需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借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当前高校应重视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和谐发展。全国高校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政策,努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但由于专业课程的差异,各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中,依然存在定位不清、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融入各学科,发挥各类课程、各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实现“以德树人”育人工作的全程化和系统化。由此,必须认真思考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做好自己的定位。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必然要围绕着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高水平的政治思想素养。“体育社会学”课程作为体育专业的学课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体育人文课程之一,应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方面担起责任,走在前面,积极探索“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实践育人、反思自我成长”的教学模式。

1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1 体育社会学的教学特点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时期,而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思潮多样并存,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对当代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1]。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应围绕体育强国梦传授信念,围绕体育的历史传播文化,围绕体育理论传输专业知识,围绕运动训练宣扬精神。体育专业大学生入学前专注于专业技能训练,文化素养相比普通大学生较差,但是运动训练赋予了他们开朗直率、积极乐观、执行力强、可塑性高的优点,但文化素养的缺失也使得大部分体育学生往往存在着主观性强、易冲动行事而不计后果、自律性较差的缺点。价值观的形成缺乏深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另外,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思想上易被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误导,行为上难以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可能会从反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脱节的后果[2]。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在体育专业课程教育中属于人文类课程,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选手段,它是一门离不开社会现实的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体育的社会现象,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通过大量收集和分析我国及世界体育的研究和发展状况,以“引经据典”的方法将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分析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各方面因素变迁给体育领域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理性认识并逻辑分析各种体育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契合度极高。

1.2 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紧密相关

体育社会学课程是体育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随着体育运动全面走向社会,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后,回答体育社科问题的主要学科[4],它研究的关于体育内部及体育与其他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也间接推动了体育与社会的进步[1]。体育的社会化是体育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特征,该课程利用不同的章节对不同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让学生通过体育与社会其他结构的关系分析,提高对该专业的深度认识,体育的著名经典故事,能够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体育社会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强社会成员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以实现体育教育的改革工作能够得以健康、有序地实施[4]。

课程内容可以挖掘出大量思政教育的内容,便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高度契合。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精准提炼其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对培养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更加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去贡献应有的力量。

2 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调查

2.1 专业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对某地三所高校体育学院30名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全体教师都认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对课程思政改革持支持态度,表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的责任,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有充足的认识。但由于“课程思政”改革还是个新鲜事物,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式方法还不够了解,对自己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比较模糊,对如何具体实施缺少指导,希望能够有专门性、持续性的培训,使课程思政改革真正做好做实,而不只是喊喊口号。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教师应把思政当成是一种职业责任,应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人才是核心,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熟知国家需要什么。

2.2 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某高校体育学院124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为,50.81%的学生听说过“课程思政”的理念,75%的学生觉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概念不能区分开,说明课内外专业课学习指导时,对于思政的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导论课堂上更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调查结果还显示,90%的学生觉得思政内容教学可以与专业课知识结合,94%的学生觉得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渗入思政教育内容是合适的,93%的学生回答愿意接受学校所有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78%的学生回答有兴趣参与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82%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应该注重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思政教育。85%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学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增强职业信心、培养哲学思维,说明学生对专业课堂引入思政教育的意义认识度较高,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较多的分别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案例探究、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微信推送,希望思政元素渗入课堂不要生硬等,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方法改革提供了思路。

3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实践设计与应用

3.1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实践设计

根据“课程思政”的规律和总体要求,对《体育社会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思政元素融入设计,围绕思政教育需要修订教学大纲,补充完善教学目标,整合提升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划分教学课时分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新制定考核方法等,在教学中真正融人思政内容,做到课堂教学全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体育社会学》课程分为3大部分: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体育运动与外部其他社会现象关系分析、体育内部结构的社会学分析。深人挖掘课程每章每节的思政元素,教学目标包含专业知识传授、技能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3个基本要素[4]。

《体育社会学》的13个章共56个小节,根据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针对每一模块进行内容细化,找准“课程思政”元素的切人点,引入恰当的案例,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巧妙融合,将思政教育有规划、有层次、按步骤地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5]。

3.2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应用

3.2.1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教改中,认真梳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使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课程中非常重要。体育社会学的课程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理论资源,可以在每一个章节深入发掘思政教育的元素[6],详见表1。

3.2.2 积极创新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应有机结合。高校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采用像情景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也逐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被使用,因材施教的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体育社会学课程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了避免变成说教课程,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师“灌输填鸭”、缺少互动、教师教化式的语言表达等现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如短视频、讨论互动、弹幕评价,每一章节的线上测验等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又能及时了解该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方式加以引导,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标[7]。

教学方法设计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能够学得好为中心,既能让专业课上得专,又能上得有境界,专题式教学、个案教学法等恰与“课程思政”所要求相应,两种方法都强调学生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能从知识传播中提升学生德育能力[3],实现育人效果。

体育社会学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促进学生善于思考、反思自我、实现成长[3]。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主动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思考缺少积极性的情况,喜欢被动式学习,往往学习潜力得不到挖掘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这一学情状况,课堂上做好引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比如在“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专题中,通过线上课程的自学预习,布置收集相关案例的作业,分组发表,开展辩论与讨论等,使学生形成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教学评价标准中应考虑“思政”。基于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融入思政元素的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内容,重视过程评价,增加过程评价在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实时发布课前预习思考题,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学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案例并思考分析的能力。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政认识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程度作为考虑元素之一,使之与专业学习紧密衔接,再最终评价,能够保证做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1]。

3.3 提高授课教师自身思政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专业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重要的组织者,其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言行举止,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社会知识的拓展,还是队学生价值观念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直接影响。那么,做好课程思政改革,打造一体化育人体系,就必须首先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增强育人意识,调动教师们的思政教育积极性,掌握课程思政方法,提高育人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6]。体育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在遵循体育各专业教学规律和彰显育人内涵之间保持张力,这对体育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虽然高校体育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相对于体育专业其他术科课程教师,其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及思政素质相比较好一些,课堂上严格要求,结合知识点,引经据典,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的机会比较多。但是,在思政教育能力方面,相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可能还缺少深度和高度,因此,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请思政课教师做思政内容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蕴含的思政内涵挖掘和提升上给予帮助。同时,通过开展深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课程思政改革不只是喊喊口号,需要各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扎实推行,切合实际在教学方法、育人工作上进行变革,真正实现与思想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可以挖掘出大量思政教育的内容,便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高度契合。应走在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前线,高度重视,合理设计,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体育社会学》课程的方方面面,承担起体育专业价值引领的重任,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做到人才培育上的知识传承、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为中国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体育人才。

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持支持态度,完全赞同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表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的责任,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有充足的认识。但由于“课程思政”改革还是个新鲜事物,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式方法还不够了解,对自己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比较模糊。

学生对专业课堂引入思政教育的意义认识度较高,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学生较喜欢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分别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案例探究、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微信推送等。

4.2 建议

积极创新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设计要注重以学生为本,重视过程评价,增加过程评价在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比例。

注重教师自身思政教育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请思政课教师做思政内容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蕴含的思政内涵挖掘和提升上给予帮助。同时,通过开展深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社会学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