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婷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领域的热点词汇。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方面,即大多是具体课程教学实践的个体案例的陈述或反思总结。通过教学实践,以人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课程,能够帮助人才改变方式并积极参与,通过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2017年~2020年,笔者以及团队在人才培养上探索实践了翻转课堂。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课堂实录等方式,对课堂实践的有效性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我们认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将知识内容与职业技能充分结合,为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人才构建适合高职人才发展、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人才的学习兴趣、鼓励人才在实操中提高自我技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项技能培养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实践的难点所在。以下将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案例为基础,从教育叙事的视角出发,对翻转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成功应用的几点要素进行阐释。
国内外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已存在许久,但是学术界对于翻转课堂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依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张萍[1]等学者所界定的翻转课堂的定义是完整且中肯的,并且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化翻转课堂教育的现实。翻转课堂其实是教师将教学任务中易于掌握的知识部分转移到课堂之外,通过人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师与人才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面对面的机会,进行积极有效地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培养人才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高职学校而言,可以改进人才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沟通合作的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本鉴赏等能力。
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笔者以及团队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记录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讨论、发言、在线测验、反馈调查等情况[2]。整个实施过程大约有4个学期。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成功的课堂案例基本需要涉及教学理念、课程活动设计、人才的参与、课程评价模式等要素。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2017年之前,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基本都是以教学为主。一学期32课时,基本填鸭式的教授课程约占60%~70%,其余的部分会请人才进行课堂实践。由于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课堂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人才表示希望从同伴和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反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才能调动人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是主导者和设计者,运用丰富的资源帮助人才发展技能,使其成为更符合职业需求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
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设计的转变。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决定哪些知识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哪些内容才可以在课前自己学习理解,哪些问题需要在课上合作解决。课堂上,如何充分有效利用时间来达到教学目标是教学重点问题[3]。
设计具体人才培养部分的课堂活动时,以现实中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确立文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地位与应用的侧重点,进行整体课时的统筹安排。所需课时的配比会提高,教学目标不仅涉及知识目标,还要包括应用(教案设计)以及综合鉴赏等高级思维的目标。可以将人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绘本故事推荐并说明推荐的理由。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请小组进行表演。这些活动设计促进了人才间的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发展了语言表达、舞台表演等多种技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翻转课堂时,由于常常需要在课前完成阅读或是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是小组的讨论,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学习负担变重,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过程需要更自律;准备课堂参与活动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生之间的社交磨合等[4]。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鼓励、在线反馈、及时督促等方式进行干预。人才培养在认知、理解等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帮助人才转变学习习惯和观念,适时地为他们搭建脚手架以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评价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活动和人才的参与起到了极强的辅助与引导的作用。翻转课堂在实施中,教师必须通过人才的学习成果知道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人才掌握了什么,可能存在的问题等。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注重人才学习过程中的坚持努力,收集学习证据,评分标准公开透明,采用学生互评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中的表现力,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改善。
就笔者观察,高职人才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同学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学习动力不足。为了推动人才积极尝试改变自己,笔者会在形成性评价中的各项活动指标细化。比如平时成绩总分为100分,出勤占30%,线上讨论板块的个人发言占平时成绩的15%,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占15%,作业占20%,课堂个人表现占10%,最后10%的分数为机动分。这样的比例分配促使每位同学挖掘自身潜能,参与课堂活动。
实践中,有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在四个学期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学期笔者中途放弃了翻转课堂的实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支持课堂设计,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对人才的整体情况与特点了解不足,又缺少组织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在三个学期的问卷调查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即请人才反馈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从历次的回答中,笔者梳理出一些不成功的因素。
笔者在2017年便自制了部分微课,由于录制得比较简单,因此吸引力欠佳。加上提供给人才的线上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造成学习资源无法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人才的需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实践初期没有发掘在线测评功能的价值,造成人才对一些基本知识点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例如,在当代社会职业需求发展脉络的章节中,需要人才了解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梳理后可以通过随堂在线测验,或者课前复习在线答题等方式促进人才的记忆与学习,并通过及时反馈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表明,翻转课堂虽然对提高人才的学习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课程、所有知识点都适合进行翻转。实践类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相较于理论性强的知识而言,更易于成功翻转。理论型的知识在设计翻转课堂时,则需要更加慎重地思考和缜密的设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请人才自主学习,课堂上请小组讨论并互相答疑。这个过程忽略了理论性知识理解的深度与难度,对理论内容的重难点没有及时进行讲解,阻碍了人才的内化与深度理解。因此,在反馈问卷中,人才提到课堂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清楚,或者认为课堂讲解的进度过快造成理解困难。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面貌更新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有4至5人的小组讨论法,即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也使笔者不愿意花时间去尝试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等新的方法,但是这些新的方法有时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于高职的特点,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要打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界限,在实际中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应该是很好的选择。关注并实施这些方法与策略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很多验证。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我们有必要将翻转课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构建适应智能化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