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楠 侯诗睿 付一磊 刘发明
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要与时俱进地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变革高校课程体系。当今,新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勇挑重担、德才兼备、担当起国家复兴、民族崛起的好青年。高校思政理论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思想观、价值观的同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指引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
思想政治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新时代听党话、跟党走、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已将思想政治课程列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从日常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思政老师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树立上,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良好品德的培养,这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思政课程理论,并建立了思政课程的学科体系融合策略。通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创新,实现了以“思政课程”为核心,构建了专业化学科培养与思政培养同步的教学体系。
思政理论即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以及思政课程有效融入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通过在专业学科中融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思想品德高、政治素养好、具有创新意识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好青年。
思政理论是新时代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通过思政理论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有效满足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政理论通过思想引领、专业巩固、道德培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了一批思想坚定、专业过硬、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思想引领,所谓的思想引领,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专业过硬就是通过思政理论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科学理论的能力。道德高尚,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融入[2]。以榜样为先导,培育新时代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好青年。无论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道德品质都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政理论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融入也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有利于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如今,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能就业逐步向可择业、就好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单纯地有专业能力,还要注重以德为核心背景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素养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从而满足了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专业为核心。通过分学科,分专业的课程完成体系设计,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固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帮助。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不止专业这一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期,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在以专业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上,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无论是何种专业,课程体系如何,其宗旨和目标都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以德为主背景下的分学科建设。德才兼备是我国高校一贯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校对学生德育内容的培养主要以分学科培养为主,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以法学专业为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课程体系,而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又是另一套体系,二者之间没有联系与融合。
1.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专业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与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不符。
2.不利于满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传统的懂技能、就好业逐步上升到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传统的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虽专业但不全面,虽能就业但不能职业,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重任,任重而道远。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必须发挥着自身优势,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敢作为、能创新、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从自身特色出发,因地制宜,从课程体系出发,以校园环境的创设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思政理论有效融入高校学科教育中。
思政课程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有效融入学生专业教学中,这就需要高校更新传统的以专业为主的分学科教学体系,完善以思政课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首先,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框架,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专业,缺乏体系。思政课程理论是高校课堂教学内容综合、系统,这就需要高校老师整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挖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中的结合点,抓住思政教育这根线,抓牢专业教学这个本,从而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其次,完善教学体系。思政教学理论下,思政课程与学科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为此,高校必须更新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专业、思政为一体的完善课程体系。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思政课程理论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通过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打造以校园特色为主的品牌文化,从而建立以学科特色为载体的校园品牌文化。首先,结合思政课程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文化,以校庆、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在校园营造人人尊德、人人向善的校园文化。其次,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创建校园品牌文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教学体系。通过挖掘本校专业特色,打造以专业为基础的校园品牌项目。比如,以专业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奉献、艰苦奋斗等良好的精神品质。最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传播校园特色文化,通过校园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让更多学生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并且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为此。高校就可以利用新时代的多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比如,校园公众号、微博,又或者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校园特色文化比赛,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宣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实现了思政理论下学生德育培养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程理论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发生了转变,这就决定了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载体—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创新。首先,要以生为本,思政课程理论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不论是思政课程的教学还是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以生为本,以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激发,在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能够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政课程理论下,学科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互为衍生,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挖掘二者的契合点,抓住专业教学这根线,握紧思政教学这根弦,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提升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最后,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思政课程理论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思政课程理论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学科的有效融合,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高校在日常的人才培养中一定要以思政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课程体系的完善,逐步实现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和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