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玲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要求观点突出,思维辩证,结构紧凑,语言给力。在新教材中,不少著名现代议论文,新颖中不乏有力,灵动中不乏缜密,令很多文章不可企及,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极大的吸引力,下面就教材中现代议论文,谈谈我个人学习到的一些写作心得。
一、准确的论点
议论文的特点是说理。因此,议论文的说理要具有让各种水平的读者都容易接受的实用性,它要将事理向别人讲解得有理有据,心悦诚服,最终达到让人信服的目的。在语文教材中,规范的议论文、时评文,针对性比较强,通常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阐述某一观点的文章,所以,观点必须准确一致,能让学生受到感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观点要一目了然,让学生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谈骨气》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独立成段,开宗明义: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三句话揭示骨气含义,中间“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整文都是突出这中心论点。又如时评《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正文论证思路: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做)。
当然,有些论点是在文章中间或者文章末尾顺势提出的。如《拿来主义》中针对文化遗产,鲁迅斩钉截铁地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自然而然过渡到中心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古文《过秦论》在分析了秦朝的兴亡史之后,一气呵成地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总之,无论论点在哪个位置出现,都一定要鲜明独到。然而,现在,不少学子文章观点模糊,要么语段冗长,随意发挥,不知所云;要么原抄原述,生搬硬套,中心论点始终没有凸显出来;要么中心论点含糊不清。这些经典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一语中的,能给学生指引方向。
二、典型的论据
议论文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对于论点来说,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有自己的论点,它可以称作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具有正确性、鲜明性和新颖性。论据主要是为了支撑论点,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因此,要求论据具有一定的确凿型、典型性及论据和论点的统一性。所以,议论文展现的,还有作者的文学修养、文学积累,而收集了素材,未必就能写出一篇优秀议论文,也是要通过学习,巧用写作技巧,知道用什么、怎样用,才能使观点能够更加完善和丰富。
《拿来主义》中,论据非常典型有力,如论述“送去主义”列举学艺上送古董到巴黎展览、送古画新画去欧洲等;论述“送来主义”举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等;道理论据主要有尼采自诩为太阳等。
如时评文《车队与红灯》中,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引用“国王在万人之上,但是却在上帝与法律之下”,明确“法律之上”“法律部分贵贱”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法律面前无特权”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将国际奥委会举办奥运会也不希望扰民的例子,与我们的一些会议扰民进行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中学校园的议论文中,其论据没有新意、比较老套、牵强附会、找不到关联点等,甚至在一些议论文中没有任何资料素材,这就使文章显得比较空洞,没有说服力。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课内外各种知识的积累,还要教他们找准契合点进行论证。有素材,扣观点,巧方法。
三、严整的结构
议论文要求结构完整清晰,这是议论文的基础特性。在课文教材中的议论文,通常讲求文章的逻辑思维、谋篇布局是否合理。优秀的文章结构比较严谨,层层相扣,让人对内容一目了然,心中有數,甚至给人们带来崭新的思路。
1.严密的逻辑结构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文章的主题明确了,也使用了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论点,但文章没有逻辑结构,也就是缺少“思辨性”,让文章仿佛少了“灵魂”。总所周知,鲁迅的杂文堪称“投枪”“匕首”,针砭时弊中肯有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理清晰,思辨色彩浓厚,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他的《拿来主义》论证思路是“驳立式”,即先批驳错误的观点“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并且是有选择的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中生正处于理性发展阶段,抓住鲁迅杂文中的议论文知识,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学习鲁迅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对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辩证分析等思维方法,这对其拓展他们的理性思维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2.整齐的章法结构
写好一篇议论文,结构除了“思辨性”外,还必须有合理的谋篇布局。谋篇布局,也就是要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与分析的关系,论证角度的问题,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生写议论文常犯的毛病是对观点和材料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一般认识上,于是只能把一个一个的材料罗列在那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不可能安排好它的论证结构。
论证的结构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合理安排论证结构,是为了更好地阐明中心思想,正确地论证观点,用论证的逻辑力量来“征服”读者。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如课文《反对党八股》,整体论证思路:针对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条理清晰、严谨周密;中间本论部分,就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列举党八股八大罪状,论证其危害和矫正的方法。而在论证每一条罪状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一:摆现象-挖根源-论危害-提方法的层进式结构;论证思路二: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述句、事例句、分析句、结论句)。
议论展开角度无非也是四个:“具有什么的现象——是什么”,阐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或者分析某个做法的重要性——为什么”,介绍“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怎么办”,或者阐述“问题会产生的结果——会怎样”。《谈骨气》中,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是什麽”——有骨气的含义;本论部分,解答“为什麽”——中国人骨气表现;结论部分,回答“怎麽办”——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
四、出彩的语言
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说理严谨周密,且语言生动活泼。这就需要用上一些技巧,如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活用成语、俗语、歇后语、方言词语;口语化的表达、诙谐的讽刺与幽默……从而丰富语言特色。然而,在高中生不少的议论文中,其语言显得十分乏味,没有深度和力度,这就很难写出令人耳目一新,吸引力极高的文章。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的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对于手法技巧的巧妙运用。
如毛泽东的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总比“要由内容来决定”“要从实际出发”之类的说法更通俗、更生动。又以鲁迅为例,鲁迅的文章除了“批判性”“攻击性”,还有“幽默性”。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比喻来进行讽刺,如痛打“落水狗”;又如《拿来主义》中“大宅子”“鸦片”“鱼翅”等。鲁迅先生还好用反语,隐约其辞,声东击西。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在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五、结语
教材就是经典,课文就是技巧,我们不必舍近求远,应指导学生就地取材,灵活汲取教材精华,模仿章法结构,学习手法技巧;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素材,锤炼语言,不断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从而写出中心论点突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出彩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