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静宇
【摘 要】 卢卡奇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突出贡献,分别体现于他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阈内对“总体”与“典型”两个概念的论述,“总体”是其理论的思想内核,“典型”是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主旨,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特色,也是正确理解他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有机总体论思想与他的典型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总体性辩证法,通过对“表现主义论争”的研究,以诊断这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关键词】 卢卡奇;总体;典型论;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 I0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4-0069-03
被威克莱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之一的乔治·卢卡奇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数一数二的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卢卡奇的诸多理论建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奠基。20世纪30年代流亡苏联期间,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理论,提出他的“伟大现实主义”思想。卢卡奇的“伟大现实主义”观既有理论生成必然性的坚守,也充满鲜明独特的历史性,对“总体”和“典型”两个概念的解释和阐发是恰当理解其现实主义文论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现实主义理论回归的呼声不绝于耳,卢卡奇“伟大现实主义”观面临着新的历史选择,现实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感召力促使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永不止息。
一、“伟大现实主义”总体观
纵观卢卡奇的思想,总体范畴始终在其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之中可见卢卡奇对于“总体”范畴的集中论述。事实上,卢卡奇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不断转向的,“总体”概念是不断渗透其中的。《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总体性”概念最早被提出来,从《心灵与形式》再到后来的《小说理论》,“总体”性概念逐渐被深入阐释,卢卡奇对“总体”问题是持久关注的,但是前后对总体性范畴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不过之中却蕴含着其现实主义思想的延续性。
卢卡奇前后对“总体”概念的理解是与其对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早期在新康德主义哲学和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下,卢卡奇对现代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作了形而上学的处理,一切日常生活都可以被量化,所以原本相对有序的日常生活开始变成了“一种若明若暗的无序”。卢卡奇认为,要想用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总体文明观来指导现实生活已经不太可能,人们只能暂时从乌托邦中—现代艺术领域暂时寻求慰藉。卢卡奇提出在尊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自身的形式来对日常生活作重新的改造,由此形成早期的文化总体观。在接触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之后,卢卡奇渐渐意识到早期著作很少能够将对艺术总体问题的思考与客观的社会历史因素联系在一起。由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資本主义物化思想的影响,卢卡奇认为,如果现代艺术想对日常生活作真正的总体批判,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在对日常生活批判的遮蔽之下进行批判资本主义。
由此在向马克思主义转向之后,形成了一种社会总体观。
为了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的突破,卢卡奇继承马克思主义现实文学观,在此基础上把哲学层面的“总体性”迁移到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上,并沿用恩格斯对文学“伟大”的称号,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伟大现实主义”观。对于如何认识、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真实”“现实”“主体存在”等理论,卢卡奇创造性地用“总体性”概念回答。卢卡奇发现“总体”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首先,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每一次经历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他们之间的并存和转化不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个人成长过程中复杂经历的把握,也是对其背后多变的社会现实生存环境的本质总结。其次,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物的发展命运和时代的景象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卢卡奇认为包容、丰富的“总体”概念也体现在作家的世界观中。作家的世界观是作家长期生活经验的概括和升华,作品是否能真正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世界观的深刻与否,这种观点体现了对恩格斯“总体性”作家观的继承。
卢卡奇指出巴尔扎克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批评家,始终对社会本质和人民的遭遇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中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命运。始终坚持“总体性”的创作方法,维护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要客观、准确展现整体世界风貌的理想,卢卡奇关于真实是总体性的存在的真实观,对我们重新思考现实主义文艺的真实性和主体性以及二者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二、“伟大现实主义”典型观
卢卡奇的有机总体思想和典型论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紧密的关系体现在卢卡奇认为现代艺术需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才能达到从有机总体的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卢卡奇这里提到的典型人物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文艺界所公认的对典型人物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当时的苏联文艺界界定典型人物主要从抽象的阶级立场出发,卢卡奇界定典型人物更多地站在了民族国家的立场。卢卡奇的典型论思想形成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吸收并借鉴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的典型论和思想;二是吸收了歌德关于“特殊性”的美学观念;三是受早期的新康德主义美学观念影响。众所周知,卢卡奇的典型理论是在借鉴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典型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体现在《论艺术形象的智慧风貌》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论述中。卢卡奇的典型论思想并不否定典型人物共性,而是从政治层面加以肯定。卢卡奇认为多数苏联作家强调人物世界观,这并没有错,但作家不应该把一种单一的世界观强加给人物,否则就会重新陷入人物脸谱化的误区,成为作者世界观的传声筒。同时,卢卡奇的典型论思想强调人物性格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作家不仅要塑造出人物的共性,更要重视对人物个性的塑造。对于卢卡奇来说,人物的“典型性”不符合抽象的智力标准,而仅仅是因为所讨论的工作极其复杂的问题而决定,并不是与我们有关的真与伪的抽象的对比。
针对强调典型人物的个性,卢卡奇认为也有一个显著的问题存在,即对典型人物特殊性和个性的描写并不透彻,并不总是在立足于总体性公共生活的普遍性原则的指导下。卢卡奇主张作品要描写偶然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但是偶然事件必须是有代表性的,不是任意的偶然事件都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以高尔基作品《母亲》主人公尼洛夫娜为例作了说明是一个鲜明的例证,高尔基在一开始就为人物设定了两个偶然的生存条件:丈夫酗酒和病亡及儿子的革命者身份,正是这些偶然的因素使尼洛夫娜从麻木的半自觉状态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卢卡奇高度赞扬了高尔基,认为他能立足于当时俄罗斯整个革命发展的本质,把现实环境的必然因素和人物身上独特的偶然因素结合起来,揭露出资本主义物化的本质,并且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卢卡奇认为,文学上的典型人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需要在总体社会的统筹下进行塑造,要想鲜明地表现出典型人物身上的特殊性,必须将具有社会代表性的矛盾和斗争渗透其中,在必然性的框架中体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并将典型人物以矛盾的形式呈现出独特个性。卢卡奇认为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过程统一体,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的原因并不是人物所具有的共性,也不是典型人物单独所具有的个性,而是把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形成的共同体。卢卡奇在分析作品典型人物时总是能区分出人物在共性中所体现出的个性,比如他能发现处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独特的人物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能被发掘出来。卢卡奇的典型观是他总体论具体化的实践,他的典型观不否定不同人物的个性,相反还十分强调在共性人物中对人性的塑造。好比卢卡奇所说的:“典型不是排除,而是相反地深化了在生活里所出现的与个人的统一”。
三、“伟大现实主义”的困境与选择
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初始阶段,卢卡奇把精力集中在对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评析上。在涉及文学作品能否准确忠实探索“总体”“典型”“真实”层面上,卢卡奇深刻地批评了这几类文学,这种现实主义文学观在激进的布莱希特、布洛赫看来显然十分保守。因此,他们与卢卡奇展开了讨论。其中对以“总体”和“典型”为主的现实主义文论的探讨,使卢卡奇的理论被同时期更多的文论学家所了解,但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不足。因此辩证地从突破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认识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为建构当下现实主义文学体系提供合理的主张和方法论。
在总体性辩证法的指导下,盧卡奇根植于自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在文艺领域运用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论的美学观和文艺观,他从来不是脱离总体性论述文艺问题,而总是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辩证法处理现实主义文论的一系列问题。1966至1967年间,《布莱希特文集》的出版使“表现主义论争”重生,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问题,布莱希特对此与卢卡奇有着不同的意见,认为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中任何表现手法都可以用,只要能够反映现实社会本质即可。卢卡奇排斥表现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反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意识流、蒙太奇等写作手法。布莱希特愤怒地呼喊“请不要只准艺术技巧发展到1900年,从那以后就不能再发展了!”,此外,布莱希特也指出卢卡奇推崇资本主义“文学遗产”是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文论的忽视。但卢卡奇认为的“遗产”则代表着人民生活的变化过程,包含着对传统创造力的继承、扬弃和提高,他强调要在过去的“遗产”中找到一种包含进步性的创作方法。在这场激烈的现实主义文学论争中,卢卡奇没有得到舆论的支持,阿多诺等人也经常批评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但卢卡奇的奠基作用却不容忽视,所宣称的“总体”和“典型”思想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卢卡奇以“总体”和“典型”为主的现实主义文论在中西方的接受是逐步推进和发展的,尤其在“人道主义”和“完整的人”角度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接纳。本雅明现实主义文论体系中就延续了卢卡奇的“无家可归的人”的思路,他们都认为任何文学作品从“人”出发是能够产生共鸣的。巴赫金对卢卡奇的“总体”和“典型”的思想也有接纳与发展,他认为史诗是处于一种完整的总体循环之中,其中每一个部分自成一体,这与卢卡奇《小说理论》中对“总体”的理解是共通的。此外,吕西安·戈尔德曼的《论小说的社会学》和勒内·拉吉尔德《隐藏的上帝》等众多文论家也是积极运用卢卡奇的“总体”和“典型”思想对文论形式变化进行讨论。相比在西方受到的肯定,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长期在苏联与东欧遭到批判与抵制,近年来,东欧不少学者开始对卢卡奇的“总体”和“典型”进行再讨论和客观评价,赫勒等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卢卡奇是现实主义文论中不可忽视的代表,朱立元对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曾作出客观评价。他认为卢卡奇的思想阐释和丰富了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论,更发展和壮大了西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现实主义文论人本主义道路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的主旨在于:在一个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商品“物化”结构无所不在的资本主义时代,文学要对现实产生真正的批判效应,就必须从有机总体的立场也就是具体社会历史的视角切入。卢卡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对“现实主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与表现主义者们的论争中,而且在二战后为重建德国文学史而进行的研究中,用他“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文学“现实主义”以权威地位。也就是说,表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文学方法作为认识世界本质的一种中介而具有了权威性。在卢卡奇看来,现实主义不是一种风格,是所有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点,现实主义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不过面对当下文学界的多元现状,在我们重申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论的当下意义的同时,意味着我们要从多元的视角来辩证吸收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卢卡奇论戏剧[M].罗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9.
[2]卢卡奇.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M].严宝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90.
[3]卢卡奇.论人物形象的智慧风貌[M].周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74-175.
[4]卢卡奇.审美特性(下卷)[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60.